病毒性肝炎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 传染病学教研室 何生松 3 -非编码区:与HAV-RNA稳定性有关 5-非编码区:HAV-RNA识别和结合宿主肝细胞胞浆核蛋白体 P1A区:HAV免疫活性抗原决定族 P2C区:参与病毒转录 P3B区:参与病毒组装 P3D区:HAV-RNA多聚酶 病原学:HBV结构 HBV颗粒形式 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由HBsAg组成 柱状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 1 000nm,由小球形颗粒组成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体,直径42nm 包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厚7nm 核心:直径28nm,含环状双股DNA、HBcAg、HBeAg 、HBV DNA和HBV DNAP 病原学:HBV DNA及其编码抗原 约3.2kb,环状部分双股DNA 4个开放读码区(S、C、P、X 区) S区:前S1、前S2、S基因→前S1、前S2蛋白、HBsAg C区:编码HBcAg 前C区:编码HBeAg P区:编码DNAP X区:编码HBxAg →反式激活病毒和细胞转录 传染性标志:HBeAg 、HBV DNA、 DNAP、前S1蛋白、前S2蛋白(后2项已趋于否定) HBV标志物的俗称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大小三阳”: HBsAg、HBeAg、抗-HBe、抗- HBc(+) “小二阳”: HBsAg、抗-HBc(+) 病原学:丙型肝炎病毒(HCV) 又称输血后或体液传播型NANB病毒 1989年命名为HCV 黄病毒(Flavivirus)科HCV属 直径55nm,球形颗粒,有包膜 核心部分:直径33nm,含9.5kb单股正链RNA基因组 基因型和亚型(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分) - Simmonds分型(1~6型) 中国1a、1b、2a、6(香港) 易感动物:黑猩猩、树鼩(尚未确定) 丙肝病毒(HCV) 结构基因区 非结构区(non structural NS) 血清免疫诊断试剂 5-1-1多肽、C100多肽基因分别位于NS4和NS3-NS4之间 图 HCV基因组和聚蛋白表达 HCV基因组和聚蛋白表达 NS1:可能是HCV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 ; NS3:为HCV-RNA螺旋酶和蛋白酶,具有 免疫原性; NS5:为RNA多聚酶 HCV基因功能及分型 病原学:丁型肝炎病毒(HDV) 呈球形,直径35~37nm,单股环状闭合RNA,1.68kb 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的存在才能复制 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在血液中由HBsAg所包被 HDVM:HDAg、抗-HD IgM、抗-HD IgG和HDV RNA 易感动物:黑猩猩、树鼩(?) 病原学:戊型肝炎病毒(HEV) 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命名为HEV 萼状病毒(Calicivirus)科 呈球状,无包膜,直径32~34nm 单股正链RNA,全长7.5kb,分结构区和非结构区,有3个ORF 2个亚型:缅甸和中国,墨西哥 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排出 动物模型:多种猴类 初代猕猴肝细胞培养HEV获得成功 庚型肝炎病毒(HGV/HGV-C) 输血传播病毒(TTV)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携带者 传染期 甲肝 病前2周—病后30日 戊肝 病前9日—病后8日 丙肝 病前12日—全病程 乙肝、庚肝 病前数周慢性全病程 丁肝 发生在乙肝基础上 TTV 传染途径 粪—口传播,HAV、HEV 体液、血制品传播 HBV、HDV、HCV、HGV 母婴传播 HBV、HCV、HGV 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免疫接种、病后免疫力 流行特征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乙肝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健康的严重问题 全世界有3.5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75%来自亚太地区 近25%的患者死于乙肝或相关并发症 全球每年约1.0百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疾病,占全球疾病死因第9位 HCV 感染:全球性流行 三、发病机理及病理解剖 机理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作用 各型肝炎发生机理及病理变化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慢迁肝、慢活肝) 重症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 淤胆型肝炎 发病机制:甲型肝炎 HAV经口进人体内 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 约1周后到达肝 通过胆汁排入肠道 HAV不引起细胞病变 通过免疫介导引起肝细胞损伤 免疫复合物可能参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乙型肝炎 以免疫反应为主,病毒直接损伤为次 免疫反应中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 迟发型超敏反应(次要):效应细胞是CD4+Th细胞 T细胞毒反应(主要):效应细胞是CD8+T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