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docVIP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doc

从《诗经·蒹葭》看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及审美存在   内容摘要:《诗经·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关键词:《诗经·蒹葭》 诗意 审美   《诗经》中,多半诗是以开端的自然景物描写,来引起下面的思想感情,主观里被引起的这种思想情感和客观的形象结合,使形象成了思想情感的象征。然而在当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性还没被人充分认识,大多数作品是自发的创作,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秦风·蒹葭》却是个特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②,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做到了“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③。《蒹葭》在审美中受到关注,其原因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注重寄兴遥深,意象深远,往往言在彼意在此,无论是抒情、状物还是咏史,都给人造成双重含义以上的文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扑朔迷离意象纷纭,说诗者见仁见智、难以达怙。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因而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诗性气质的文化,其中美学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气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通过对《诗经·蒹葭》的赏析,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诗性气质及审美存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的景致起兴,形成沉郁悲凉的氛围,以为全诗的基始,同时又暗喻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白露为霜”表明露水浓重,凝结成霜,当是天刚破晓的时辰,而“白露未晞”和“白露未已”则表现天亮后露水将干未干的情形。后六句极写访求伊人而未得之情,尤见言外之意。诗的旨意似乎不难推译:一个清秋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诗人来到一条曲水旁追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难及,欲求而得,这正是全诗着意渲染的艺术观点。它跨越千年的时空,继续散发着夺目的光芒,我们先从审美的天性来看中国人的诗性气质与审美存在。   一.美——最普遍的价值所在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④美对人的吸引力往往超过善。也正因如此,孔子借助美的力量来帮助人们实现道德的完善。因而当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时,他是指望诗书礼乐能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在反思诗书礼乐何以能普遍地服务于道德目的的问题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识到,不仅是因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可以与道德理念有关,他们可以有效地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的形式与道德理念的存在样态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审美与道德在其根部位上是相通的。这种“相通”主要表现在,颂诗作乐,可以将人还原到他的本然状态。而所谓的伦理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这种本然状态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人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道德。审美在道德伦理活动中的意义,即是给出抽象的伦理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甚至可以说,孔子希望把所有的道德原则都能还原到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诗经》时代中国古人的审美存在,即美是道德的象征,真和善本身并不一定惹人喜爱,人们对真善的喜爱是当时的教育结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到今天,“伊人”这个含蓄、朦胧集真善为一体的形象成为中国典型的造型,留在人们心中。其实,这个“伊人”只是心中的影像,美丽但飘渺,我们从哪里望她,她只在我们心中隐现,在我们心灵的彼岸,我们不曾拥有她,却对她无比熟悉,如此爱她,我们追寻她,然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漫长坎坷而曲折。要说明的是此“道”不是道,而是我们追寻的过程,接近的方式。中国人是个含蓄不外露的民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伊人的影子。   然而永恒的美,人们总是惦记着的。在《蒹葭》里我们看到了,有一种爱情,如陈酒在心灵的地窖里越久越醇,越久越美。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地保持一种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想象。在美学上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一种现象,一种事实。审美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实际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感动,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实并非惟有诗人是情种,比诗人更钟情的情种不知几何。世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就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现实的铁墙面前,人们的审美心态和完美相比,更动情于欠缺,也更显无奈。水中小洲上那一片烟水迷离的芦苇,那位于深秋寻“伊人”不遂的相思和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