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doc

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doc

对“撤点并校”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发展,自2001年我国农村中小学实行“撤点并校”10余年以来,学界对“撤点并校”实施以来的得与失争论不休。2012年国家暂停农村学校合并,本文深入分析“撤点并校”在河南平原地区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步推进改革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撤点并校;平原地区;建议   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它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都牵动着整个教育体系。“撤点并校”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农村开展起来,而关于“撤点并校”对农村学校、学生和家长及教育的影响,众说纷纭。教育研究者对“撤点并校”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一些只局限理论;一些研究局限在一些山区农村而针对平原地区农村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作者深入河南省X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X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毗邻省会郑州,以蔬菜种植以及批发业为主,具有典型的为大城市服务的特点。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该镇的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河南省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其撤并后义务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河南农村义务教育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X镇于2003年开始实施“撤点并校”,由原来的40所小学撤并为现在的6所小学,目前六所小学均属非完全小学,实行封闭的寄宿制管理。本文作者深入农村义务教育第一线,通过实地调研,论述了X镇“撤点并校”以来取得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具体建议。   通过实地的调查,我们发现X镇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改善伙食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不过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家校沟通、寄宿制心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变投资重心偏低的现状,将市级财政或省级财政甚至是中央财政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中的“县级政府‘保运转’”的转变为“市级政府‘保运转’”。   2、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义务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当地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充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社会资助活动,为家乡教育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设备支持。改善家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以减轻政府和学校的压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良好发展。   3、优化教师结构,健全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合理扩大招教比例,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建立良好的晋级增薪制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以此吸收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教育第一线工作。在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师流动,建立健全“校校对接”的教师交换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帮扶”的长效机制,鼓励城市优质教师深入到农村教育第一线,不遗余力的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以此提高优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特色生活课程。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身体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立足当地教育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因地制宜的开设丰富的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学生得以自主发展,进而实现增强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   5、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建构互惠互信的沟通交流平台。设置校长信箱,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心声,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遇到的困难,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拓宽沟通渠道,建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家长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定期向家长公布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透明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邀请家长和社区人员参加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言献策,成为发展学校、提升教师、培养学生的谋划者。希望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紧密的联系,家校携起手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为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尽职尽责。   6、重视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