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液分析技术阐述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液分析技术阐述详解.ppt

油液分析诊断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学院 樊建春 2002年9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石油装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提供必要的设备安全运行保障。 石油大学(北京)故障诊断研究中心 目 录 油液分析诊断原理与方法 油液分析诊断软件系统 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故障诊断 CNG/LPG发动机磨损状态监测 大型齿轮减速器故障诊断 大型压缩机/泵机组故障诊断 一、油液分析诊断原理与方法 油液分析技术: 通过对运行设备在用润滑油的代表性样品检测与分析,获得有关油品性能指标变化以及油中污染和变质产物的宏观或微观物态特征变化信息,进而确定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并诊断相关故障的技术。 油液分析方法 1941年,油分析光谱(Baird公司),铁路机车磨损监控(美西方铁路) 1972年,直读/分析式铁谱仪,磨损产物的定量/定性分析 1985年,旋转式铁谱仪,高污染油液的铁谱分析 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能谱仪、在线监测仪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应用: 国际磨损监控会议(1982): 从柴油机/汽轮机/压缩机到人工关节研究 美国三军联合油液分析计划(JOAP),海湾战争(F16发动机监控) 丹麦海军:核潜艇;日本:炼化设备(出光) 在国内的应用: 80-90年代,铁路、船舶、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 铁谱、发射光谱、红外光谱及常规理化指标的综合分析 发展方向: 由在线监测、离线监测到近在线监测 图象识别、人工智能、远程诊断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油液分析技术应用领域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润滑材料的改进与开发 典型摩擦副磨损机理研究 车辆污染控制 范围:往复机械/旋转机械 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油液分析的基本依据 润滑油品质的变化: 变质与劣化的必然性 工作条件(压力、温度、剪切等)作用导致氧化变质 环境因素(大气、冷却液、燃油等)导致氧化或变质 添加剂(抗氧化、抗磨添加剂等)消耗 磨损产物介入:油中磨粒浓度随磨损状态而改变 金属表面磨损产物——磨粒混入润滑油中并循环 油中磨粒数量(平衡浓度):反映磨损程度的变化 油中磨粒的类型:与磨损机理相关 油中磨粒的成分及磨粒形态:与磨损来源相关 污染物介入:系统保护界面的缺失或破损 来自周围环境及相关系统的水分、尘埃、纤维、溶解物等 获取有代表性油样 总原则:动态、真实、无二次变质 取样位置 原则:尽可能反映摩擦副的磨损变化情况 取样状态 原则:动态、不解体、不停机、均匀 取样间隔 原则:把握摩擦副变化 取样量 满足各种分析项目的需求 油液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磨损微粒分析 分析内容:磨粒数量、尺寸分布、成分及形态/类型 分析方法:铁谱、发射光谱、颗粒计数等 目标:确定主要磨损部位、磨损程度和机理/原因 铁谱分析技术 分析式铁谱仪 利用高梯度磁场,将油液中的磨粒分离出来,按规则排列沉积在铁谱基片上;借助于显微镜,分析磨粒的数量、尺寸分布、成分、类型等,进而确定设备磨损的状况。 直读式旋转铁谱仪主要性能指标 直读式旋转铁谱仪主要特点 元素光谱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元素原子内层轨道上的低能态电子受外界能量激发跃迁到高能态的外层轨道,由于高能态电子的不稳定性,当电子返回内层轨道时,多余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通过检测光的波长及强度信息,区分元素的种类和浓度。 诊断要点 背景分析:零部件/润滑/污染物材料组成 诊断基准:各元素浓度阈值 相关分析:元素变化的相关性 油中金属元素变化分析(柴油机) 磨损金属元素 Fe, Cu, Al, Pb, Mn, Mo, Cr 污染物元素 B, Na, V, Si 添加剂元素 Ca, Mg, Zn, P 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仪 红外光辐射可导致分子官能团的振动,不同分子的振动发生在特定的红外辐射频率(波长)段,产生在红外谱图中可见的峰,这些峰对应不同的物质分子。 机械磨损机理与磨损微粒识别 主要形式 (1)轻微粘着:磨损量很小,套管表面存在保护膜 (2)一般粘着:以套管材料转移为主 (3)擦伤:高强度粘着物使套管表面产生明显划痕 (4)胶合:高强度粘焊,剪切破坏发生于表面层较 深处,严重磨损,严重时摩擦表面咬死 磨损机制 材料粘着—破坏—脱落 材料粘着—破坏—材料转移 主要影响因素 表面载荷、表面温度、滑动速度 摩擦副材料性质及匹配性 润滑条件 发生条件 摩擦表面接触区受复杂运动条件和载荷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循环变化的接触应力作用 接触表面层在摩擦过程中,存在致使表面微裂纹萌生的应力集中源(如擦痕、腐蚀痕迹、夹杂等缺陷) 磨损机制(剥层磨损理论) 表面接触点受循环应力作用—塑性变形—表层位错聚集、空位—缺陷处裂纹萌生—裂纹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