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及历史学习模式的转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技术及历史学习模式的转变.doc

网络技术与历史学习模式的转变 赵立彬*,谷小水*,招宗劲**,周磊** *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 hsszlb@,guxiaoshui@ **中山大学历史系zhaozongjing@,zhoulang113@163.com 网络技术对现代人文基础学科教育亦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从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历史学知识提供最大化与共享推动观念更新,把单向的“教与“学转为多向激发主动学习学术训练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网络时代里,数字化技术在为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带来革命性进展的同时,也对了新的挑战。将专业研究的学科优势与先进的技术资源相结合,建设开放的具有重点大学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和领先的网络技术的网站。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1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始建于1997年3月,自1997年12月以来正式在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中使用并加以推广,是基于网络、重在应用、将数字化技术与历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的完整服务体系。通过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的多媒体服务区和相关资源链接以及BBS论坛形式的课程教学研讨模块来实现功能。主要是由多媒体教学服务区教学参考阅览室教学讨论BBS论坛形式的教学研讨模块.2孙中山专题学习网站 孙中山专题学习网站项目是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其目标是顺应远程网络教育的新趋势,将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优势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建设开放的、互动的、依托高水平研究的网站,以系统集成和标准化思想为指导,创立一个表现形式多样、易于扩展、能满足多种学科需求的专题学习网站。技术方法是:将各种文字、图片、地图、音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的资源利用扫描技术实行数字化,建立基于本专题的小型资源库。提供能使学习者方便学习的多种工具和手段,采用网络上的WWW平台及WWW的相关技术。在Web内容的实现上使用Flash、VB、JavaScript、VBScript、DHTML、控件等技术,使专题内容可由使用者控制播放各种媒体信息。建立BBS论坛形式的课程教学研讨模块。进行资源共享,通过与Internet的连接,使学员实现跨网络学习。主要功能区有:一、基础知识,包括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的思想、孙学辞典,以便使用者能够获取或检索孙中山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二、拓展知识,以两个层次实现知识拓展的目标:一是原始文献,包括孙中山文集、历史文献和孙中山音像资料,以便使用者能够自主利用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二是专题论述、学术评论和科研新信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资讯方面的便利。三、互动空间,包括心得与习作、自我测评、开放论坛。 3 学习模式的转变 3.1知识提供的最大化与共享 学习网站依托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历史知识文本的提供与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双重不足这一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最大矛盾,实现了历史学知识的提供最大化与共享。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历史知识,并通过资源的共享,完善和配合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服务区教学参考阅览室同时,一、辛亥革命前后美国政府和公众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观察与态度二、民国时期美国学者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的研究3.2 “教与学关系的根本变革推动观念更新,把单向的“教与“学转为多向,使学生学习的教学面得到了迅速的扩展,改变了过去学生依赖教师获取学术观点的局限性,也弥补了图书馆资料有限的这一缺陷。同时,也把面对面的师生交流转变为不见面的、随时随意的多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研讨。这种研讨使得师生交流、学生间的交流以另一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在虚拟教学研讨室里,没有教师的知识权威,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评论老师的讲课内容,漫谈学习心得,请教疑难问题。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但可惜使用孙中山的材料,并让“据此”发表看法,感觉有点大计小用的味道。是不是大家应该撇开老师提供的材料,真正海阔天空地讨论讨论?如果一定要拘泥于题目的字眼,那我觉得非子同学所说并没有错的;可惜对于这些“深远影响”、“伟大意义”的提法老是让我想起高中背书非常不愉快的回忆,感觉这些设问和提法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与其说孙中山的实绩和他的举措,从他的生平而言,他更像一个精神领袖的角色。非子的提议很对。本来十月革命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就不是仅仅从三则语录里“看出”的。我们原来在论及这一问题时,一般比较宏观(比较悬空)。希望能对具体实在的影响,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1919-1949年的时段来说,具体实在的影响,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国民党的历史上。“振兴中华”的口号见于檀香山兴中会宣言(1894年提出,宣言可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指出孙中山在100多年前就提出这个口号,有必要的,当时他对这个口号的理解,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多相通之处,似乎也没有多少人纠缠“谁先提出”的问题。有一点纠正:我是说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