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新.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德育新.ppt

第九章:德育 本章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内容、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三、德育的模式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内容和过程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二、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性教育 青春期教育 环境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三、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一般包括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和道德行为(行)等四个基本成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道德需要,在感知、理解、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态度体验。学校德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克制消极的道德情感的影响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确定的道德目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好坏的主要标志。 第二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3.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原则 要找出学生本身具有的积极因素,要依靠和发扬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身上的消极因素。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阻止、调解、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5.正面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正面教育,对学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断进步。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注意培养集体、依靠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并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7.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8.知行统一原则 又称言行一致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准则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学生付诸实践;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 三、德育的途径 1.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 2.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校园文化建设 4.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进行德育 四、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常用的德育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可以分成四类 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说服法) 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榜样法) 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锻炼法) 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三节:德育的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一、认知模式(重知) 二、体谅模式(重情) 三、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 柯尔伯格(美国) 一、认知模式 1.理论假设: 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第一对: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