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辽宁省医学会会议0资料.ppt

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辽宁省医学会会议0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辽宁省医学会会议0资料.ppt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MM的主要治疗手段。当无远处淋巴结转移时,不管MM的生长部位及是否有局部转移灶,首选手术切除。发生远处转移的MM以内科系统治疗为主。 早期MM在活检确诊后应尽快行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必须做到广泛而彻底,切除范围除了包括原发灶垂直方向的皮下组织、脂肪组织、深部筋膜甚至少许肌肉组织,还包括病灶水平方向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即安全切缘。安全切缘的范围选择需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确定。 最新研究证实,肿瘤厚度≤1mm时,安全切缘为1cm;肿瘤厚度在1~2mm之间时,安全切缘为1~2cm;肿瘤厚度2mm或皮损周围出现卫星灶时,既往认为安全切缘应达到3~4cm,后来发现,切缘为1cm者虽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3cm组,但两组总生存率并无差异;欧洲多中心随机临床实验表明,对肿瘤厚度超过2mm的患者分别实施切缘为2cm或4cm的手术,两组5年总生存率相似。国内2013版MM诊疗指南对于肿瘤厚度超过2mm的黑素瘤患者推荐安全切缘为2cm。 区域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或影像学及临床明确诊断为Ⅲ期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但前哨淋巴结转移灶直径<0.1mm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与前哨淋巴结阴性者并无区别。因此对于前哨淋巴结内低肿瘤负荷的患者,可以在原发病灶扩大切除后随访观察,而无需接受扩大淋巴结清扫手术,但仍需要进一步证实,故目前仍推荐对所有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的病例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辅助治疗:对于ⅠA期的低危患者,2013版MM新指南无推荐的辅助治疗方案,倾向于观察为主;ⅠB期以上的中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指南均推荐大剂量干扰素α-2b为主,能显著提高Ⅱ、Ⅲ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 综合治疗:对于年龄较大无法承受手术、初诊时肿瘤已经发生转移或复发患者,推荐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DC-CIK)等。 化疗:MM对达卡巴嗪、卡莫司、洛莫司汀、羟基脲、美法仑等化疗药物敏感,一般建议联合化疗。但很少获得长期缓解者,患者总体生存率并未提高。化疗和生物治疗联合应用,其有效率较单药化疗高,但对于患者总生存时间无明显改善。 放疗:MM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不同类型及分期的肿瘤放疗效果并不确切,临床应用尚存在争议,但放疗对于MM的脑转移及头颈黏膜部位的黑色素瘤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 生物靶向治疗:分子和免疫靶向治疗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主要包括作用于c-Kit(CD117)突变基因的伊马替尼(Imatinib)和BRAF抑制剂Vemurafenib。2011年我国MM诊治指南将c-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纳入MM独立预后的不良因素,并推荐伊马替尼为c-Kit突变或扩增的晚期MM患者的治疗用药(2类证据)。2011年8月,Vemurafenib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或不可切除的MM,接受治疗的晚期MM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有明显提高。 Robert等发现,伊匹单抗与氮烯咪胺联用比单用伊匹单抗等提高转移性MM患者的生存期(两组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1.2个月和9.1个月),表明伊匹单抗与氮烯咪胺联用可提高转移性M患者的预后。 我国2013版MM诊治指南将内皮抑素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推荐为进展期MM的一线治疗选择,预示靶向联合用药将成为未来MM治疗新的发展方向。 病例1. 患者男,78岁,右足MM,右大腿皮肤、淋巴结及肝转移,治疗4.5年,因坠积性肺炎死亡。 病例2. 患者女,56岁,左大腿MM,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不规则治疗7.5年,因腹腔、脑、肺及肝转移死亡。 病例3. 患者男,20岁,1年前右前臂色素痣激光治疗,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转移。 病例4. 患者女,38岁。3年前右面部色素痣激光治疗,全身转移。 谢谢! 3. 小痣样细胞型:共计11例,瘤细胞胞浆少,核圆而染色较深,似小痣样细胞或淋巴细胞样细胞,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一般较分化差,可聚集成巢状或弥漫排列; 4. 混合型:共计18例,可同时见到三种细胞类型,但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为主,肿瘤细胞一般呈巢状分布。4例切片可见多核瘤巨细胞。 恶性雀斑样M 1例,浅表扩散性MM 10例,肢端MM 59例,结节性MM 7例,无色素性M 1例(为同一人)。 可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HE染色×100) 可见典型的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及散在分布,核分裂象明显(HE染色×400)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