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论“消极言外之意”
百话百解。
百话百有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话在嘴里,属于自己;话一出口,人家所有。
说话细思量,吃饭要咀嚼。
说话要细心,工作要小心。
我们知道,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语中隐含着的意思,一般是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直接表达出某种意思而只好将其作为“潜台词”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形成的。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这种情形颇不少见。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句话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当弱小的郑国遭遇强大的晋国与秦国的围困之时,郑国大臣轶之狐向国君推荐烛之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君郑文公接受了这一建议。此句话就是烛之武拒绝郑文公时所说的。千百年后,个中隐含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依然清楚明白一听即知——我年轻力壮的时候,您是怎么对我的?长期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不满就在这简短的一句话中淋漓而曲折地发泄出来了。
●一位作者将稿子拿到出版社,询问自己的稿件水平如何,编辑在认真地看过之后说道:“写得太好了,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个地方需略微改动一下。”作者说:“真的吗?那么请问您觉得哪个地方需要修改?”编辑答道:“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杰克.伦敦就行了。”
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有涵养的编辑没有直接生硬地说“你的作品是抄袭”之类的话语,而是将之作为言外之意隐含于“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杰克.伦敦就行了”这句话语当中了。
●法国著名的幽默大师特林斯坦.贝尔纳有一天去饭馆吃饭,他对饭菜的质量很不满意。付账后,贝尔纳请侍者把经理叫来,经理来后,贝尔纳对他说:“现在我们来相互拥抱一下吧!”经理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贝尔纳说:“永别啦,你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
很明显,特林斯坦.贝尔纳的“永别啦,你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目的即在于表达“我再也不会来你这里吃饭了”的意思。
对于这种说话人有意为之以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形,我们关注得很多。然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当中,经常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说话人并没有打算表达某种意思而听话人却认为其在表达那种意思。俗语所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多就是说的这种情形。例如:
●弟弟弄脏了地板,外婆很生气。妈妈劝慰她说:“妈,一个地板而已……”外婆更生气了!
此例中,妈妈的本意是劝慰外婆别为了一个地板气坏了身子。可是,外婆却认为妈妈在讥讽她小气,于是,老人家更生气了!
●有一天,大家在宿舍讨论打扮、长相之类的问题,我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怎么美的人脸上长太多东西也不会好看啦。”可是,旁边一脸上多痣的同学顿时不高兴了。
其实,“我”只是在热烈的讨论中不甘寂寞地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并没有讥讽那位脸上多痣的舍友的意思,可人家却作了如此的理解!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一个女同学说:“昨天我去称了下体重,84斤,又瘦了两斤。你们看我平时吃那么多零食都不胖,我就不明白那些胖的人到底是怎么吃的。”在场的一个胖女生心里不爽,直接端碗走人去另一桌吃饭了。
也许,这位女生真的没有其他的意思——她只不过是在享受自己“吃不胖”的快乐,“乐”不自禁的情况之下才顺嘴来了那么一句关涉胖人的话语。可是,也就是这么一句“无心”之语,却着实伤到了他人!
以上三个例子,体现的都是交际中的一种颇为常见的现象:说者的一句无心之语产生了不好的交际效果。笔者将这种说者本无心表达而听者却有意理解的具有负面效果的“言外之意”称之为“消极言外之意”。在《高等母语学习论》一书中,笔者曾就这种“消极言外之意”的含义及产生原因作了一些论述。在含义方面,主要强调这种言外之意的两大特征:说话人无意而为之、产生了不好的交际效果。关于产生的原因,论述比较粗疏,故拟在本章作更详细一些的补充论述。当然,本章侧重关注的内容是说者和听者对待这种“消极言外之意”应有的态度。
话语中“消极言外之意”产生的主要原因中,有四条是最常见的,须在本章再次强调。第一是说话人违反言语交际中的同情原则,没有和听话人保持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一致,引起其心理上的失落或不满从而对所听到的话语作出了有违说话人本意的理解。
在本书《再论言谈中的礼貌原则》一章中,笔者指出,“同情原则”是日常言语交际中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违反“同情原则”的现象在交际中极为常见,“消极言外之意”也常常由此而产生。例如:
●一同学餐卡掉了,我:“不就是一张卡吗?卡里又没多少钱了,丢了就丢了,找不到就算了。”那同学听后很不高兴。
对同学而言,丢了餐卡正烦着呢,此时此刻,不懂得安慰也就罢了,还要说出这番轻描淡写的言语来,怎么能不让人“很不高兴”呢?
第二是中国人“重暗示”的心理。
这是从听者的角度来看的。中国人委婉含蓄的心理特征反映于言语交际中,就是注重揣摩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