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澎溪河春季水华期p(CO2)和影响因素分析.pdfVIP

三峡水库澎溪河春季水华期p(CO2)和影响因素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峡水库澎溪河春季水华期p(CO2)和影响因素分析.pdf

第22卷第6’期 水科学进展 V01.22,No.6 2011年11月 ADVANCESINWATERSCIENCE Nov.。2011 DOI:CNKI:32.1309.P1636.012 郭劲松1,蒋 滔1,李 哲1,陈永柏2,孙志禹2 (1.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0;2.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在三峡水库澎溪河回水区春季水华连续暴发期间(2010年4月10日至5月25E1),对渠马至河口总计5个采 水体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P(CO:)较低,并且日照充足时,水体为CO:的汇。研究期间表层水体P(CO:)最小 值出现在4月25日双江断面,为4.3Pa,吸收通量为一0.28 m趋于稳定。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表明澎溪河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代谢是控制P(CO:)的关键因素,水 温与P(C02)负相关,但并不构成对P(CO:)的绝对影响。通过引用却(CO:)朋。。参数,观测到了澎溪河水体水华暴 发的3个阶段,期间傍溪河表层水体经历了从碳汇到碳源最后又回到碳汇的过程。 关键词:水华;二氧化碳分压;偏最小二乘法;碳源/汇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I-6791(2011)06-0829-10 水华被认为是水体中单一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通常淡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大气重要 的碳源¨刁1,而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生长代谢会对水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研究表明,营养盐及浮游生物数量 的增加会改变水体功能结构,使之由异养型向自养型转变,并且降低表层水体P(CO:)与大气之间的差距, 促进水中碳的“生物泵”运行,对水体碳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H刮。三峡蓄水以来,支流回水区水华暴发问 题备受关注。7…,但水华期间碳循环及p(CO:)的分布特征尚不十分明晰,因此对其潜在的碳生态过程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感期进行了跟踪研究,结合同期水体主要理化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叶绿素a等)的观测结果, 探讨分析了澎溪河回水区春季水华期间水体P(CO:)与各理化要素的潜在联系和影响机制,以期为进一步认 识该水域水华现象与碳形态的分布特征提供基础。 1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自2006年冬季,笔者所在科研团队开始对澎溪河回水区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展开了全面跟踪观测研究。 在流域145m水位以下回水区段(全长约40km)自上而下分别设置了5个常规采样断面(渠马渡口、高阳平 湖、黄石镇、双江大桥以及澎溪河河13)。从前期的监测数据发现,每年4—5月份为澎溪河流域水华易暴发 enon 期,如2007年5月流域高阳至双江段出现了蓝藻水华(鱼腥藻(Anabaena sp)为 sp)、束丝藻(Aphan如om 优势藻种);2008年4—5月该区域又出现了角甲藻(Ceratiumsp)水华,并伴有微囊藻(Microcystissp)和鱼腥 收稿日期:2010·10-18;网络出版时间:201l-lI一2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enki.net/kems/detail/32.1309.P1636.012.html 作者简介:郭劲松(1963一),男,四川绵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三峡水库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E-mail:Gu00768@cqu.edu.cn 通信作者:李哲,E·mail:ZheLi81@sincorn 万方数据 830 水科学进展 第22卷 工作。 1.2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每月两次对上游渠马至下游河口断面进行水样的采集,第一次的样品采集中,渠马至黄石断面于每月 10日采集完毕,而双江至河口断面于次日采集完毕,第二次的样品采集工作于当月25日进行,且5断面均 在1 (DO)(精度分别

文档评论(0)

feiyang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