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气相色谱2.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九气相色谱2

19-4 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根据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及范氏理论,可指导选择色谱分离的操作条件。 1.柱长的选择 固然增加柱长可使理论塔板数增大,但同时使峰宽加大,分析时间延长。因此,填充柱的柱长要选择适当。过长的柱子,总分离效能也不一定高。一般情况下,柱长选择以使组分能完全分离,分离度达到所期望的值为准。具体方法是选择一根极性适宜,任意长度的色谱柱,测定两组分的分离度,然后根据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确定柱长是否适宜。 [例 19.3]在一根1m长的色谱柱上测得两组分的分离度为0.68,要使它们完全分离以(R=1.5),则柱长应为多少? 解根据式(18-43),有 即在其他操作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色谱柱长要选择5m左右才能使分离度达R=1.5,组分达到完全分离。 2.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曲线的最低点,塔板高度H最小,柱效最高,其相应的流速是最佳流速. 从图19-12可知,当u较小时,分子扩散项B/u是影响板高的主要因素,此时,宜选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N2,Ar),以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的扩散系数。当u较大时,传质阻力项Cu起主导作用,宜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载气(H2,He),使组分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当然,载气的选择还要考虑与检测器相适应。 3.柱温的选择 柱温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参数,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提高柱温可使气相、液相传质速率加快,有利于降低塔板高度,改善柱效一但增加柱温同时又加剧纵向扩散,从而导致柱效下降。另外,为了改善分离,提高选择性,往往希望柱温较低,这又增长了分析时间。因此,选择柱温要兼顾几方面的因素。一般原则是: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前提下,采取适当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具体操作条件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另外,柱温的选择还应考虑固定液的使用温度,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否则固定派挥发流失,对分离不利。 对于宽沸程的多组分混合物,可采用程序升温法,即在分析过程中按一定速度提高柱温,在程序开始时,柱温较低,低沸点的组分得到分离,中等沸点的组分移动很慢,高沸点的组分还停留于柱口附近;随着温度上升,组分由低沸点到高沸点依次分离出来。图19-13是正构烷烃恒温和程序升温色谱图比较。 由图19-13不难看出,采用程序升温后不仅改善分离,而且可以缩短分析时间,得到的峰形也很理想。 4.载体粒度及筛分范围的选择 载体的粒度愈小,填装愈均匀,柱效就愈高。但粒度也不能太小。否则,阻力压也急剧增大。一般粒度直径为柱内径的1/20~l/25为宜。在高压液相色谱中,可采用极细粒度,直径在μm数量级。 5.进样量的选择 在实际分析中最大允许进样量应控制在使半峰定基本不变,而峰高与进样量成线性关系。如果超过最大允许进样量,线性关系遭破坏。一般说来,色谱柱越粗、越长,固定液含量越高,容许进样量越大。 19-5 定性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对象是在气化室温度下能成为气态的物质。除少数外,大多数物质在分析前都需要预处理。例如,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水,乙醇或被强烈吸附的物质,可导致色谱柱性能变坏。一些非挥发性物质进人色谱柱,本身还会逐渐降解,造成严重噪声。还有些物质,如有机酸,极性很强,挥发性很低,热稳定性差。必须先进行化学处理,才能进行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分离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组分的混合物,这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色谱法定性分析主要依据是保留值,所以需要标准样品。而且单靠色谱法对每个组分进行鉴定,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近年来,气相色谱与质谱、光谱等联用,既充分利用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又利用了质谱、光谱的高鉴别能力,加上运用计算机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检索,为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1.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 这是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中最方便,最可靠的方法。图19-14是进行对照定性的示意图。这个方法基于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是一定值的原理。如果未知样品。较复杂,可采用在未知混合物中加入已知物,通过未知物中哪个峰增大,来确定未知物中成分。 2.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进行定性分析 当没有待测组分的纯标准样时,可用文献值定性,或用气相色谱中的经验规律定性。 (l)碳数规律 大量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的对数与分子中碳,原子数成线性关系,即 (2)沸点规律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