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的适度性原则(doc9).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策划的适度性原则(doc9)

新闻策划的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在新闻策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度”:一是宣传要适度,不能炒作过头,产生副作用。否则有可能在获得短期效应的同时,却损失了更多未来的机会;二是投入的代价要适度,也就是说策划带来的实际效益必须大于实际投入,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投入大于产出,那就得不偿失了。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炒作过度,“告别三峡游”真的谢幕   长江三峡是我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我国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拳头产品。但在1997年,不少旅行社为追求短期效益,铺天盖地地进行了一次“告别三峡游”的炒作,结果在短暂的热闹之后,给三峡旅游带来的却是一个漫长萧条的噩梦。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将进行第一次截流。截流后三峡一带的长江水位将略有上升,三峡景观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旅行社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炒作的由头,于是策划出“告别三峡游”的新闻和广告,其核心内容是在大江截流之后,以雄奇幽险为特色的三峡景将消失。因此要想观赏真正的三峡风光,必须赶在大江截流之前。这一策划推出后,立即引来了其他旅行社的仿效,一时间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旅游市场都喧嚣着“告别三峡”、“三峡不再”、“现在不去三峡将终身遗憾”的声音。   这一招确实有效果,众多的游客纷纷赶往三峡与之“告别”,其中来自海外的游客创纪录地达到近30万,国内游客更是一举突破了100万,使三峡旅游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但就在各旅行社为策划成功而弹冠相庆的时候,他们过度炒作的恶果也已开始显现。由于游客数量比以往大幅增加,一些旅游接待部门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有的游船公司和旅行社甚至急功近利,或超载超位,或将游客与乘客混载,有的还随意降低导游标准,减少服务项目,致使三峡旅游降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对三峡旅游信誉造成极大损害。   而在大江截流之后不久,旅行社更是品尝到了过度炒作给带给他们的严厉惩罚。由于长时间不负责任地对“告别三峡游”进行恶炒,误导了受众,结果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大江截流后,美丽的三峡峡谷已被淹没,原汁原味的长江三峡已风光不再”。这一因误导而产生的错误认识使三峡旅游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第二年,三峡游的客源出现崩盘式萎缩,游客总量只达到1997年的23%。以地处三峡中段的巫山县的全年客流量计,1997年高达135万人次,第二年锐减到30万人次,1999年仍不到1997年的一半。   面对这一严峻局面,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救市”措施,比如重庆市和宜昌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举办规模盛大的“三峡国际旅游节”。但由于1997年那次恶炒的后遗症过于严重,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三峡旅游出现了持续数年低迷的现象,   直到2000年,在老百姓逐步了解到一次截流其实未对三峡美景造成影响之后,三峡旅游才又开始转暖。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三峡工程将于2002年11月进行二次截流,2003年6月大坝坝区开始蓄水,水位将由现在的海拔60米左右提升到135米。因水位变化,三峡原貌将受到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2年初开始,一些旅行社又开始热炒“三峡绝版游”的概念。这次炒作的名称虽然和1997年的“告别三峡游”有所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想在短期内推动更多的游客到三峡观光。   这次的炒作依然有效,迅速使三峡旅游市场全面飘红。“五一”黄金周期间更是爆发游客高峰,三峡机场每周110个航班班班满员,南航不得不加开旅游包机。以位于三峡入口处的宜昌为例,仅“五一”的七天假期就接待海内外游客49·22 万人次,全市星级饭店出租率达到 87%,最高一天接近99%,旅游综合收入达1·72亿元,赚了个盆满钵满,创下了历史纪录。   但遗憾的是这次炒作带来的后果也与1997年相似,大量游客蜂拥而至,造成景区超负荷运作,秩序混乱,游客意见很大。比如在游小三峡时,不少旅游团原本6小时的游览时间被压缩到3小时,结果引发了大量市场投诉。解放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先后刊登了《热炒三峡苦游客》、《热了三峡游 冷了游客心》等批评报道,三峡旅游的信誉再受打击。   为此,不少有识之士担心,1997年“告别三峡游”的悲剧又将重演,这样的火爆是在透支未来几年的市场。    案例分析:   通过策划,推动一个旅游产品的销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样的策划就需要商榷了。   三峡旅游在1997年和2002年进行的炒作都犯了策划过度的毛病。这里面一个是利益的驱动,另一个是因为目光短浅。   1997年的截流,长江水位变化不大,三峡景观基本不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绝不可以对老百姓有“三峡景观将不复存在,要看就请现在快看”的误导,这实际上是饮鸩止渴,在短暂的快感后,更多的是痛苦。后来三峡旅游连续多年

文档评论(0)

cjl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