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祠堂与家庙  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科大衞).pdfVIP

01.2.1祠堂与家庙  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科大衞).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2.1祠堂与家庙  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 (科大衞)

祠堂與家廟   從宋末到明㆗葉㊪族禮儀的演變 科大衞   中國社會史研究者往往對建築史缺乏足夠的敏感;建築史的研究者,也不 見得對社會生活的演變有深入的認識。多年來,從社會史的角度對宗族的研究, 注意力集中在宗族的功能上。中國歷史學者注意到宗族制度維繫族群的作用;日 本學者則把宗族團體定義為「共同體」;而西方人類學以弗理德曼為代表的宗族 理論,亦脫離不了把控產定為宗族運作的核心制度。問題不在於這些論點用來描 述某一時期的歷史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即使明中期至清代珠江三角洲宗族制度 的普遍程度足以與其吻合,從功能的角度來描述宗族的發展仍不能說明制度演變 的前因後果。族群的維繫、「共同體」的建立、甚至財產的控制,都不只是明中 期至清代才出現的問題。要理解宗族在明中期至清中期的功能,它為何可以成為 維繫社會和推進經濟的制度,必須與禮儀的運作聯繫起來,瞭解禮儀在同一時期 的發展。我們研究禮儀變化的歷史材料,除了文獻上有關禮儀程式的記載外,尤 其值得重視的,是地方社會建築象徵的演變。華南的所謂大族,不只是通過修族 譜、控族產,更通過張揚的家族禮儀來維繫。家族禮儀的中心,就是後來人們一 般稱為「祠堂」,而在明代制度上稱為「家廟」的建築物。家廟成為地方社會的 建築象徵的過程,對於我們了解明代以後宗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㆒、家廟、祠堂與嘉靖年間的禮儀改革   在中國,自古以來,祭祀禮儀,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有相當嚴格 的禮制規範,所以,用作舉行祭祀儀式的建築物如何去構建,成為一個法律問 題。一直以來,王朝的禮制只認可皇帝、貴族、官僚對祖先有不同權利建廟祭祀 祖先,而平民(庶人)沒有這個權利。乾隆年間秦蕙田概括了從《禮記》以來有 關建祠祭族的觀念,指出在「廟」、「壇」和「墠」致祭祖先的權利,因身份的 差別而異:王立七廟一壇一墠,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大夫立三廟兩壇,士立二 廟一壇,官師一廟。比較近世的祖先在廟裏致祭,隨着代數的替換,遠祖先祧到 壇,再祧到墠。廟祭有饗嘗,壇墠祭有禱無饗。從壇墠祧去,無餉無禱,祭祀乃 止。以秦蕙田的說法,去壇(或墠)為鬼。而由於庶士、庶人無廟,所以他也說 《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 第二期( 年 月),頁 2003 10 1-20 2  科大衞 他們的祖先「死曰鬼」。1   究竟秦蕙田這段話是否完全正確,究竟這段話是描述某一局部地區的習慣, 還是執行不一的政府法令,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我們比較可以確定的是,整個 明清時期有關祠祭、廟祭的討論,都把建廟視為法定行為,而法律只允許皇帝、 貴族和官僚建家廟。在宋代,在比較認真實行國家禮儀的地方,平民不建廟來祭 祀祖先,而把祖先的畫像、泥塑像或神主牌位供奉在佛寺裏。這類建在墓旁的佛 2 寺非常普遍,在宋代籠統稱為「功德祠」。 南宋時期,朱熹及其他人的禮儀改 革針對的就是這些廣泛流傳的佛教通俗禮儀。朱熹認為雖然廟制不見於經,但是 「士庶人之賤,亦有所不得為者」。故此,把士庶祭祖的場所,不稱為「廟」, 改稱「祠堂」。其原則是:「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其制為: 「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 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衆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 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若家貧地狹,則止為一間,不立廚庫,而東西壁下, 置立兩櫃,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亦可。正寢謂前堂也,地狹,則於廳事之東 亦可。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朱熹也規定,祠內放四龕, 3 供奉先世神主。 這點符合五服帶孝之禮,也說明用神主或用畫像代表先靈之別。 司馬光《書儀》,〈喪儀〉篇,〈祭〉段:「凡祭用仲月,主人及弟子孫皆盛 服親臨筮日於影堂外」,「主人主婦共詣影堂,二執事者,舉祠版笥,主人前導 主婦,主婦從後,衆丈夫在左,衆婦女在右,從至祭。所置于西階上,火爐之西 4 向。主人、主婦盥手悅手,各奉祠版,置於其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102215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