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险诈骗共同犯罪的实践难题及合理解决.pdf
保险诈骗共同犯罪的实践难题及合理解决
孙万怀
摘 要:保险诈骗共同犯罪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问题丛生。在很多案件中,无身份者往往对于制造保险事
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对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分别定罪,则会导致身份、作用的相互渗透性在定罪量刑
过程中被忽略。 《刑法》第198条第4款仅是提示性规定,并非对共同犯罪一般规定的修改。这一认识维护了刑
法体系性、协调性,且不影响其他金融诈骗犯罪的共同犯罪的判断,更避免了司法者在罪名判断上陷于困惑。
“对结果之原因的支配”理论把握了身份犯的实质,有益于解决正犯中的判断及认定问题。在保险诈骗犯罪中,
无身份者如果仅仅实施了 虚“构事实”的行为,则只能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帮助犯。
关键词:保险诈骗;共犯;身份;提示性规定
作者孙万怀,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1762年英国艾克伊达布保险公司的成立是现代保险时代开始的标志,但公司成立当年即遭遇
一桩保险诈骗案。有位名叫伊里士的男子,怂恿其养女向该保险公司投保 1000英镑的人寿险而后
将养女毒死,继而伪造遗书指定伊里士本人为继承人。在保险理赔过程中,艾克伊达布保险公司认
定遗书存在伪造的可能性,由此控告伊里士。后伊里士被判处死刑。这是近代以来生命保险第一桩
保险犯罪案。[1]保险诈骗犯罪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保险诈骗犯罪往往以其他犯罪
为手段,即通过实施犯罪制造保险事故的方式实施保险诈骗;二是保险诈骗犯罪往往与共同犯罪
“挂钩”,尤其在利用财产保险的形式进行诈骗中,共同犯罪的特征更为明显。例如,在车辆保险诈
骗案中,犯罪分子为了能够 “恰到好处地”制造保险事故,为得到预期的赔偿金,往往分工协作,
环环相扣。2011年国内宣判的作案次数最多、涉案人数最多的保险诈骗案即为适例。[2]在当前司法
实践中,对保险诈骗共同犯罪中的正犯 实(质实行行为)以及分工地位的认定可谓问题丛生,以实
际案例为切人点谋求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显然十分必要。
本文受 “高水平特色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 0(85工程)建*设项 目”资助并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犯罪治
理控制与形势司法犯罪化的反思”项(目编号:11BFX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见佚名:毒《杀养女索赔 生命保险首案》,载 《国际金融报》,2002年[1]2月7日。
该案是国内最大的汽车 “碰瓷”团伙保险诈骗案件 ,涉案人员32名,作案次数多达[2]280次。最终32名被告人均被认定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被判处3至8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参见中顾法律网:重《庆汽车碰瓷保险诈骗案近日宣判》,http://
/xsbh/tjzs/201103/1127136.shtml,2012年4月25日访问。需要说明的是,近些年来,车辆 碰“瓷”的案件普遍以危险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笔者对此深表疑虑,具体观点可参考笔者于2010年在 《现代法学》第4期发表的 《以危险方法危害
公共安全罪何以成为口袋罪》一文。
一、保险诈骗罪共犯范围的实践分歧及其解决
实践中保险诈骗犯罪常常以共同犯罪的方式出现,从现实性和危险性来看,其危害性往往强于
单独正犯。这是因为:“首先,从客观上来看,相互之间可通过功能与作用的分担,而使犯罪更容
易实现。其次,从主观上来看,参与者互为依托这种 群‘众心理’发挥作用,可强化犯意”。[3]共
同犯罪的本质就是各个参与人之间的行为相互利用、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不仅在
“犯罪共同说”的观点中得到体现,行“为共同说”的观点也认为:共同犯罪并不是指 “和法律构成
无关的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上的共同”,而是 “在实现各 自构成要件过程中的因果关系上的共
同”。[4]保险诈骗罪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对其如何认定,却存在很大分歧。如有观点认
为: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了骗取本单位的财产而与投保人相勾结时 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核
心角色),首先在职务侵占罪或贪污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在此限度内,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是实
行犯,投保人是帮助犯;但由于投保人另触犯了保险诈骗罪,故需要比较法定刑的轻重;如果保险
公司的工作人员只触犯职务侵占罪,而保险诈骗罪的法定刑重于职务侵占罪,在此情形下,对投保
人以保险诈骗罪论处较为合适;对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以贪污罪的共犯论处较为合适。”[5]而在司
法实践中,由于对 刑《法》第 198条第4款的理解不同,对无身份者如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