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5 -*- 南京证券 -*- 南京证券 血制品期待量和价的突破 投资机会彰显 研究所 姜薇 主要逻辑有三: 血制品行业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上游原料血浆紧缺,新增浆站缓慢,并购是趋势 最高零售价限制有望取消,血制品将提价 -*- 一、血制品概述 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人的血浆,经分离、提纯而得的蛋白类、因子类等物质。 主要产品有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用于治疗和被动免疫预防。 人血白蛋白:防水肿,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临床上用于失血创伤、烧伤、手术及肝病等。 人免疫球蛋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某些疾病。 人凝血因子:凝血功能。如凝血因子Ⅷ,用于血友病。 -*- 二、血制品行业产业链 血制品是高风险产品,受国家监管严格,从原料血浆采集到血制品生产销售都受监管,如浆站设立审批和浆站管理制度、原料血浆检疫制度、药品质量、产品批签发制度等。 -*- 目前国际上血浆采集方式以单采血浆为主,主要因为安全、便捷以及采血周期更短。我国自1979年单采血浆术在天津试行以来,也主要以单采浆术为主。 单采血浆指用物理方法分离血液中的血浆,再将红细胞等回输给供血者。血浆经检测、分离、纯化、分装后作为商品销售。 -*- 三、血制品是受严格管制的稀缺产品 人源性,决定了血制品的稀缺性 截至今日,绝大多数血制品都要以人体血液为原料生产。 血制品目前没有合适、真正的人工替代品。部分基因重组产品目前仍不成熟且临床副作用明显、成本较高。 从量上计算,1单位的人体血液中仅含有2.1%的白蛋白、0.84%的静丙,凝血因子类更是微乎其微。 安全性,决定血制品将长期受到管制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血制品行业运作混乱,政府职责缺失,最终酿成二十世纪末大规模的血液污染事件。此后各国建立严格司法体系,对行业进行监管。 -*-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相继发生血污事件,艾滋病等传染疾病全球扩散。 1983年我国确诊第一例艾滋病,因注射进口血制品所致,次年政府限制进口血浆及血制品。 1992年改革开放后,新建浆站要求低,在暴利驱使下,各地浆站兴起,不规范操作及各种非法采血屡见不鲜,造成随后河南等地大规模艾滋病感染。 1995年,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卫生厅紧急接连下令关停所有单采血浆站,有偿献血转入地下。 1996年,明确规定所有血制品必须经过病毒灭活公司;河南公安厅与卫生厅联合肃清地下浆站;增加艾滋病检测项目。 2001年,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生产企业。 -*- 四.血制品行业高度景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全球血液制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在2005年开始保持在15%左右,而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期,2007年市场规模约38亿元,至2014年规模为157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达22.47%。 -*- 图表:2007-2014年国内血制品市场规模及增速 从血制品消费结构看,国际市场上静丙和凝血因子运用广泛,而我国仍以人血白蛋白为主,占比近60%。未来,随着医疗和生活水平提高,血制品消费结构性调整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静丙和凝血因子将成为行业主要的增长点。 -*- 图表:2013年全球血制品消费结构 图表:2013年我国血制品消费结构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人均血液制品用量仍远低于国际水平,特别是静丙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人均消费水平有巨大提升水平。 WFH调研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居民人均使用量超过4IU;中低收入国家,居民人均使用量低于0.5IU,而根据测算:中国人均使用量2013年约为0.22IU。 按2014年批签发数据测算,国内静丙消费量13.6g/1000人,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100g/1000人)。 -*- 五、血制品竞争格局良好 行业壁垒较高。在2001年起,国家将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国内虽有33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但仅有20多家正常生产、批签发,短期不会有新进入者,血制品企业牌照成为稀缺资源; 基因重组产品短期无法代替人源血制品。基因重组凝血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重现血源因子类产品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与生产成本高决定短期基因重组产品仍无法替代血浆生产产品,替代趋势不明显; 进口产品少。血制品行业是限制外资投资领域,目前仅允许人血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进口,竞争压力不大。 -*- 六、血制品量和价受到管制 量:浆源受限,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20世纪末,我国出现血液污染事件后,国内对血液制品管理严格,并逐步进入正轨。在浆站管理,特别是浆站增设管理日益严格。 2001 年5 月,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生产企业。 2004 年6 月,药监局发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2005年12月,《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遵照《指导原则》制定本地区规划,每隔三年修订一次。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