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湿热病篇 选讲 一、作者及版本 【概说】 (一)生平、著作 作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1681~1770年)清初江苏吴县人,博学多才,曾举鸿博未遇,乃致力于医。其人性情孤傲,多才多艺,精于医、诗、画,著有《吾以吾集》、《一瓢诗话》,工(擅长)画兰,善拳勇,于医更有卓见。 作者 (二)版本介绍 主要有三种。 1.35条文(舒本、章本、宋本) 首载本篇的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类似医学期刊),篇名《湿热条辨》,章虚谷《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从此本释之。宋佑甫《南医别鉴》源此。 1892年道光九年,李清俊将本篇单独刻印,取名《湿热论》35条,为最早的单行本,但未见流传。 版本 2.31条本(江本,吴本)采20条,后增补11条。 江白仙本,1809年经江白仙鉴定的《温热病指南集》。 吴子音本,《温热赘言》名“温热证条例”,与同时收入的“风热证条例”(即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统称为《温热病大意》但未标明何人所著,只言为江左寄瓢子述,由此世人对何人为著者,争论至今尚存 4.46条本(王本) 王孟英《温热经纬》改名为《湿热病篇》。 以上三种类型传本,条文数量及次第上有明显不同,文字由内容上也有一定差异。 本篇还见于《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王旭高医书六种》、《中西医劝读十二种》、关纯厚《湿温篇》,可见已被列为传世之作,医家必读之书。 二、全篇主要学术思想 中医典籍中论述湿热病的第一篇专著. 1.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湿温的病因、病理、主证、变证及治疗,总结了湿温的辨治规律(共33条) 2.有关湿热性质的病变,夏月常见外感病,包括暑病,寒湿、下利共13条。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①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内外合邪而致病. ②阐明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正局和变局) ③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④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5用药颇具特点,有独到之处. 三学习方法 1明确概念 2明确条文结构,抓住主要环节 症状——分析 病机——概括 治法——提炼 (据药物病机提出,掌握立法规律) 选讲原文 选讲:1、2、3、8、9、10、13 一、湿热病大纲 1 二、邪在卫表 2、3 三、邪在气分 邪在中焦8、10、13 四、善后调理 9 原文选讲 一、湿热病提纲 【原文1条】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湿热证含义 即湿热病-----湿热类温病。 广义:包括湿温、暑湿、伏暑等多种湿热类温病。 狭义:湿温。 从全篇的内容来讲,包括湿温、暑湿、湿疫、痢疾、霍乱等多种湿热类温病。但主要指湿热病的典型病种——湿温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口鼻而入者为多,也有从肌表而入者。这较传统认为外邪都是先犯皮毛肌表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与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叶天士“温邪上受”之说相合 . 2.湿热病的发病特点------内外之邪相引 自注:“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示意: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太阴内伤 外感时令之湿--- 客邪再至 湿热病的发生多有内外之邪相引,此亦叶天士“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之意。 3.湿热病的病变中心及病机演变特点: (1)病变中心 自注: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注 章虚谷: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热而不恶寒。今以火湿所合之邪,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也。 从膜原和阳明生理关系来看,当理解膜原是湿温的一个特殊证型。当湿浊偏甚,郁遏阳气于内则出现相应的证候。如寒甚热微,有汗,身痛,手足沉重,呕逆胀满,特别是出现苔白厚腻,甚至白腻如积粉舌边尖红赤,甚紫绛,脉濡时当疏利透达以治。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按六经表里概念解释:阳明之表为少阳,太阴之里为厥阴,少阳厥阴同司相火,相火之根发自命门,寄于三焦、肝、胆、心包、相火既为元气之本,又为元气之贼。 正常时相火主动,温煦激发脏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少火生气”。 失其常而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生产要素理论(分配理论)分析.ppt
- 生产要素理论分析.ppt
- 生产要素市场及其价格的决定分析.ppt
- 生产要素与分析.ppt
- 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介绍分析.ppt
- 生产与供给分析.ppt
- 生产与经济制度分析.ppt
- 生产与运作管理分析.ppt
- 生产运营管理课件分析.ppt
- 生产运营管理课件项目管理与优化分析.ppt
- CNAS-CL63-2017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声像资料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docx
- 12J7-3 河北《内装修-吊顶》.docx
- 12N2 河北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燃气(油)供热锅炉房工程.docx
- 内蒙古 12S8 排水工程 DBJ03-22-2014.docx
- 山西省 12S10 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 管道支架、吊架.docx
- 16J601-木门窗标准图集.docx
- 12J8 河北省12系列《 楼梯》.docx
- CNAS-GL37 2015 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表示指南.docx
- CNAS-RL02-2016 能力验证规则.docx
- 津02SJ601 PVC塑料门窗标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