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樟育苗技术规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陀樟育苗技术规程

DB3309/T 29—2009 普陀樟育苗技术规程 2009—01—05发布 2009—02—01实施 舟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由舟山市农林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修鹏、俞慈英、王国明、汪成林、 陈叶平、袁燕飞。 普陀樟育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陀樟苗木培育中的圃地选择及区划、整地、土壤管理、施肥和播种、扦插、强化育苗、容器育苗、移植等育苗方法以及苗期管理、苗圃灾害防治、苗木调查和出圃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普陀樟的常规播种育苗、扦插育苗和种子强化育苗、容器育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33/T 179—2005 《林业育苗技术规程》 3 圃地选择和区划 3.1 圃地选择 普陀樟育苗圃地宜选择向阳、地势平缓、排灌方便、交通便捷、有电力供应条件的地方。土壤要求为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轻壤土,pH5.5~7.5,通透性良好,土层厚度一般不少于50 cm。 3.2 圃地区划 对选定的苗圃地,首先应测绘出平面图,然后根据育苗任务、普陀樟的育苗特点和圃地的自然条件,作出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合理区划。 3.2.1 生产用地 包括播种育苗区、扦插育苗区、移植苗区及大苗培育区等区域。 3.2.2 辅助用地 包括道路网、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种子和苗木分级室、贮藏室、仓库、办公区等附属设施。 4 苗圃整地和土壤管理 4.1 苗圃整地 4.1.1 育苗前必须整地,要求做到深耕细整,地平土碎,清除石块、草根。 4.1.2 不同苗圃类型的整地 圃地起苗后,要及时耕作,秋(冬)季翻耕应达到25 cm ~30 cm。春季翻耕深度以20 cm为宜,随耕随耙。 农田改为苗圃地,作物收获后即浅耕灭茬,待杂草萌发后再深耕越冬,翌年早春耙地作床。 4.2 土壤改良 圃地瘠薄的土壤要增施有机肥料,偏沙的土壤除增施有机肥外,还要混拌粘壤土;偏酸的土壤要增施生石灰、碱性肥料;偏碱的土壤要增施酸性肥料、硫磺、硫酸亚铁,或在床面铺黄心土。 4.3 土壤消毒 在做好床基或整平床面时进行土壤消毒。一般每m2可采用福尔马林120倍~140倍稀释液6 kg~12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g进行消毒处理,处理后立即用地膜覆盖在配有自动间歇喷雾装置的钢质大棚内用砖块筑床,净河砂作基质,扦插前用500倍溶液喷洒床面进行消毒。10年生100 mg·l-1 ABT 1号生根粉溶液浸泡 h ~8 h,基部浸泡高度为2 cm~3 cm。选择在排水良好的圃地中搭设宽6 m、长30 m规格的单体钢大棚用宽幅厚薄膜覆盖呈封闭状。到6月下旬换用遮阳率为60%的遮阳网单层覆盖直至翌年春季苗木出圃为止。 清除大棚内地面所有杂草整平。在大棚中间设置一条宽为30 cm的纵向步道行人、排水两用。纵向步道两边规划排列整齐的苗床,床长2.m,宽1.2 m,床间步道30 cm,全棚可置床40只。 用敲细后的山地表层黄泥土作播种苗床的底土,铺设厚度为15 cm左右。底土上面撒施基肥,基肥为经过发酵的饼肥,敲细后与过筛的表层黄泥细土1:3的比例拌匀撒施,以不见底土为度。施毕基肥之后,再用纯细土覆盖1 cm左右,用木板刮平床面,待播。 经湿沙层积贮藏后(相当于催芽)的种子于1月下旬采用点播方式播种,做法是:用长120 cm、宽8 cm的三角铁在床面上划痕,形成8 cm间距的播种小沟槽,然后在小沟槽内摆放种子,株距定为5 cm。播后,用过筛的焦泥灰覆盖,厚度cm左右,其上再用稻草均匀地覆盖,之上再覆盖一层地膜,用土压住苗床四周地膜,封闭床面。 在大棚中间纵向步道两侧,给播种苗床各搭设一纵向中型拱棚,方法是:用长4 m、宽4 cm、两端削尖的宽条形竹片,以70~80 cm间距纵向排列,插入床边土内固定,拱棚上面架盖4 m宽幅厚薄膜,再次封闭苗床。 3月上旬,大约有1/3种子发芽出土时,拆除大棚内的中型拱棚,同时揭去床面覆盖物稻草和地膜。然后,每个苗床独立搭设用长2 m、宽2 cm、两端削尖的条形竹片撑起的弓形小型拱棚,竹片间距70 cm左右,再在小拱棚上架盖2 m宽幅的薄膜,边缘加土固定,封闭苗床。 揭去小拱棚 4月中旬,待幼苗普遍长到12~13 cm,气温渐升,苗木不再受晚霜威胁时,可拆除小拱棚用12 cm×1 cm规格的软塑料营养钵。基质用表层圃地土或/1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