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人情消费实践报告.ppt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居民人情消费实践报告.ppt

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综合性实践报告 高坪初级中学 曾凯军 李凤娇 指导老师 朱顺清 贝淑兰 调研背景: 人情消费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消费支出,但它与食品、衣着、 住房等其他消费支出又有很大的不同。人情的观念与行为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 核,在绵延数千载的历史嬗变中演化为几乎尽人皆知且熟谙于心的“互动法则”,是中 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人情法则不仅是微观个体所默会习得的交往之 计,更是宏观社群所集体奉行的处世之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情消费持续上升,人情消费支出甚至已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新的经济负担。 调研方式: 采访调查 调研对象: 农村居民 调研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现状 调查结论 一、“红色”消费水涨船高。“红色”消费主要指男婚女嫁等喜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适当庆贺,是可以理解的。按道理应遵循量力而行,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原则。可是,有些农村青年办婚事的开支,远远超过家庭实际收入水平,互相攀比,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并日趋严重。据调查某镇2005年有50对农村青年结婚,其高消费的现象相当普遍: ? 一是超负荷开支。50对新婚青年平均每个家庭支出25800元(包括婚礼),最高支出达52000元,而该地区的人均也仅有2100元。是人均收入的12.8倍。是1993年人均、户均纯收入的42倍和10.7倍,大大超过了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 二是借贷办婚事。50对青年中有38对借款或挪用生产性贷款,平均每个家庭借款6200多元,挪用贷款2600元,借贷款项占结婚总费用的34.5%。其中有29对的家庭是靠外出打工积累的资金。 三是铺张浪费严重。50对结婚青年中,平均摆酒席42桌,多者达100多桌,仅吃喝一项支出平均达15650元,占总费用的45%。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前脚喜事洋洋,后脚拼命还账。 ??? 二、“白色”消费甚嚣尘上。“白色”消费指对死者后事的处理。由于受重殓厚葬的旧观念影响,为使死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得以安慰,许多家庭都是以金钱消费来换取一种心理平衡。 ?? 其一、丧事奢靡铺张。“再穷不能穷老人的后事。”是相当一部分农村人的心态。表面上是办丧事,实际上是担心别人说三道四。据对某县调查发现,农村办一次丧事,包括丧葬品消费以及置办酒席要用掉上万元,比一个农民两年的收入还多。可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000万人死亡,其中180万火化,520万土葬。土葬者每年消耗木材约200万立方米,大约五、六亿人民币被死人用掉。 ??? 其二、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由于“入土为安”的旧观念根深蒂固,选择良田、风景区土葬的“阴宅”逐渐增多。“死人向活人争地”的势态愈演愈烈。我国每年因埋葬死人占地160万亩,相当于一个中等县面积的耕地被坟墓吞噬、毁弃。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活13亿人口,世人称奇。但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死人土葬回升,墓地日增。若长此以往,势必危机到人们的吃饭问题。 其三、“鬼节”消费现代化。处理了死人的后事,还要办一期、三期、五期、百天、周年、三周年。祭典、吊唁,烧纸钱、糊车马、送祭品、随份子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入土为安”其实并不安静。许多地方把农历正月初三、三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称作“鬼节”,以示哀悼。从“吃穿住行”到生活用品,诸如用纸糊“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轿车”、“别墅”等现代化消费应有尽有。 三、“灰色”消费名目繁多。其表现形式多是以实物或钞票“以礼相送”。 ??? 1、礼多如牛毛。有的地方从小孩出生算起,九天后亲朋好友随‘出生礼’,满月时随‘满月礼’,小孩一周随‘抓周礼’,有的还送‘生日礼’,长大后要随‘升学礼’、‘参军礼’,到了谈婚论嫁时,还要随‘订婚礼’、‘结婚礼’,‘盖房礼’、‘搬家礼’,以及诸多的‘过节礼’、‘祝寿礼’,可谓礼多如牛毛。 ??? 2、金额一路攀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份子”的礼金也“水涨船高”。笔者所在的地区70年代,一般5块钱左右;80年代涨到2、30块钱;现在涨到1、200块,多的上千元。笔者在某山区一个百户农村调查发现,一年每户送人情礼少者23次,多者54次。最少随礼金2180元,最多的6200元,每户平均为3680元,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正常负担。一位村支书无奈地说,到目前为止,他随份子已经5200元,估计一年下来肯定要突破万元大关。 ??? 3、重礼之下有交易。自80年代以来,借送礼之机,行贿赂之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农村把“随份子”看成了“礼尚往来的”重要手段。加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教”等观念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注入了权钱交易的成分。 ? 四、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农村的人情消费是一种狭隘自私的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