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词学成就探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承焘词学成就探因.doc

夏承焘词学成就探因 ——兼论《天风阁学词日记》的学术价值 内容提要?夏承焘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词学研究有杰出贡献者,他在词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因此,探讨其成功的原因,无疑会对以后的研究产生指导性作用。本文以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为依据,探究其成功之因,主要有两条:一是诗词创作词学研究并重,二是词内成就词外功夫。 关键词?夏承焘;词学成就;探因 众所周知,夏承焘先生是以其卓越的词学成就在当代学术史上奠定其地位的。探讨其词学成就之原因,对后辈学人与词学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令人兴奋的是,夏承焘先生将其一生的治学经历和体会已忠实地记录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有了客观的依据。 ????????1984年和199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第一册(1928-1937)和第二册(1938-1947)。199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夏承焘集》(八卷本)时,在收录上述两册《日记》(《夏承焘集》第五册、第六册)后,又收录了夏先生1948年至1965年之间的日记(《夏承焘集》第七册)。以日记作为学人记录治学经历和读书心得的一种载体,是中国日记文字的一大特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此,夏承焘先生在第一册《日记》(1928-1937)的《前言》中曾有所说明: 此十年,正值予作《唐宋词人年谱》及《白石道人歌曲校律》诸篇。在日记中,多有读书,撰述,游览,诗词创作,友好过从,函札磋商等等事迹。 ????????可见,夏承焘先生的这些《日记》,记录了他学术生涯中的一系列重要活动。本文以此为据,探讨其词学成就的原因。 ? 一、创作与研究并重 ? 夏承焘先生的治学道路有一个明显的轨迹,那就是由创作走向研究,两翼齐飞。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并重固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良传统,但能在创作和研究两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者并不多见,夏承焘先生是少数的例外。 ????????(一)诗词创作 从时间上看,夏承焘先生的诗词创作实践要明显早于其学术研究的展开。在其早期,诗词创作已为人所承认,因此当时有人还劝其只专心创作即可,1929年12月15日的《日记》说:“与杲明谈。谓予能努力创作者,不必琐琐考订为愚者之事。此语堪自勉,苦不能从耳。” 其实,词人在其勤奋的一生中,追求的正是二者兼顾,两全其美: ? 予年十五六,始解为诗。偶于学侣处见《白香词谱》,假归过录。试填小令,张振轩师见之,赏其《调笑令》结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二句。民国十年廿二岁,林铁尊师来宦瓯海,与同里诸子结瓯社,得读常州张、周诸家书,略知源流正变。林师尝以所作请质于况蕙风、朱彊村二先生。其年秋,出游冀、陕。在陕四五年,治宋明儒学。归里后,僦居邻籀园图书馆,颇事博览,遂废置文艺。三十左右,客授四明、严州,无书可读,乃复理词学。并时学人,方重乾嘉考据。予既稍涉群书,遂亦稍稍摭拾词家遗章。居杭州数年,成书数种,而词则不常作。大劫以来,违难上海,枨触时事,其不可明言者,辄怙此体为之发抒。林师与吷厂、鹤亭、眉孙诸老结午社,予亦预座末。拈题撰调,虽不耐为,而颇得诸老商量之益。昔沈寐叟自谓诗学深,诗功浅。予于寐叟无能为役,自忖为词,则正同此。故涉猎虽广,而作者甘苦,心获殊鲜。若夫时流填涩体、辨宗派之论,尤期期不敢苟同。早年妄意欲合稼轩、遗山、白石、碧山为一家,终仅差近蒋竹山而已。 ? ????????这是夏承焘先生在1942年4月10日写的治学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词创作在其少年时代就已开始,而对词学的研究则在其三十岁左右才进行。 ????????长期的创作实践,使夏承焘先生的诗词成就日益长进。对此,夏承焘先生自己也有说明。在1929年2月9日的日记中,他对《浣溪沙》(闲事寻思各有情)作了这样的评语:“两结各能融情于景,极自喜。今年所作小令,此为第一矣。”融情于景,可谓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夏承焘的诗词创作无疑也具此特征。他对外在景物有一种很强的感悟力,而且能通过这种感悟力将自然界的山水景色与自己的某种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提炼成优美的文字。对此,日记中有不少记载:“游西湖,沿城墙行,日光水面返照,人有浓淡二影,淡影如烟如梦,细谛模糊不可辨,走时则了了相随。予得‘淡影浑似隔世人’七字。”(1929年11月1日)又如,“八时,道中以汽车送至六公园,与二梦(梦鱼、梦芙)步白堤归。园月隐约在云隙,得二句云:天外何曾有云雾,人间多事说阴晴。”(1947年9月30日) 在追求诗词艺术的同时,夏承焘先生的创作也表现出一个可贵的主题,那就是强烈的爱国思想。前两册《日记》所记的时代,正是我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夏承焘先生自觉地将自己的诗词创作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篇章,表达了其真挚的爱国热情。1937年8月2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