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诗词及楹联写作.荀运昌.文字
诗词及楹联写作
荀运昌 著
前言
我中华民族的诗歌,源远而流长。 仅就传世两千多年的诗
歌总集枟诗经枠来说,其中如枟周南 · 关雎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枟小雅 · 蓼莪枠篇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
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其整齐的句式,用韵的部位和押韵等,
都和后世诗歌中的绝句一模一样;只是由于社会和语言的发展,
变四言字句为五、七言字句而已。 汉字为独体单音,后来又发现
了四声,便给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开创了新局
面。 由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
清以来的民歌、小调等,几乎都是讲押韵,讲平仄,讲对仗的。
上述这些情况,本属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于是便成为中国
诗歌发展的自然传统。 在新诗盛行的现代,这一传统虽不被重
视甚至于被遗忘,然时至今日诗人们除了大多写新诗外,也还有
那么一小部分人(老、中、青都有)仍然偏爱旧体诗词,原因不外
乎:隆重场合的挥毫题词,婚丧嫁娶的志喜致哀,亲朋离别的赠
言留句,画家作画的留白题诗显意,书家们奋笔挥洒时更是不可
或缺的内容。 特别是由诗的格律派生的楹联(“对联” 或“对
子”) ,还给锦屋华堂、名山胜地、园林亭榭、古刹宝寺等增添了特
殊景观和无限风光。 从而美化了生活,欢畅了旅游。
多年来作者给高校研究生讲授“诗词及楹联写作”这门课,
有所心得体会,也积累了点滴经验和一些相关资料,年年虽在 1
诗词及楹联写作
讲,但始终只是一份讲义,未能印成书册。 近年来,由于学员及
朋友们的敦促,以及社会上部分偏爱旧体诗词及楹联者的嘱望,
才下决心把它稍加整理而印了出来。 它较全面、细致又较切合
实用地介绍一些关于写作旧体诗词及楹联的道理和方法。 其中
有正文的读诗与写诗、读词与填词以及楹联的制作等,还配合写
作而多选了些以唐宋名家为主的名篇佳句,旨在使读者手此一
册便可为作诗填词写楹联打下一些基础。 此外还列了几条附
录,俾便写作时查阅、借鉴之用。
本书基本上是一份讲义,其中也有些许是借鉴他人的,谨此
致谢。 又由于本书既乏学术性又无时尚味,实质接近工具书。
故不请审于专家,求序于名人,写个前言就行了。 凡有错误或不
当之处尚望读者不吝赐教。
荀运昌于西南师范大学白壁山房之求实斋
2003 年 3 月21 日
2
第一章
诗
第一节 读诗与写诗
一切文艺作品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应为内容服务,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从我国古典诗歌(包
括词)这一文体来说,又有其特殊之处,它的某些形式(如格律
等)却是向来就固定了的。 因此,在阅读一首古典诗歌(特别是
“近体诗”)时,如果忽略了这一形式,就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目
的,如果还想写几句,那就更无法下笔了。
常言道:“熟读枟唐诗三百首枠 ,不会吟诗也会吟” 。 从这一家
传户诵的口头禅中说明了作诗并不难,可是真要吟(即作)起来
却并不那么容易了。 不过这倒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读必须熟,
在熟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边读边领会诗的写作方式和方法,才能
达到“会吟”的目的。
我国古典诗歌从唐代起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继唐以前的
五言诗,称“古诗” ,另一类是新兴的五言、七言格律诗叫做“近体
诗”或“新体诗” ,这两类诗体从唐以后便历代不衰地并驾齐驱
了。 五言古诗还发展成为七言(包括杂言)而可以转韵的歌行
体。 从表现形式来看,古诗的篇幅、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都 1
诗词及楹联写作
无硬性规定,相当自由;而近体诗却恰恰相反。 随着社会和诗歌
本身的发展,我们今天当然要以写作新诗为主了;但也不能不照
顾到有些人还对古典诗歌仍有读和写的兴趣爱好,而他们的兴
趣爱好往往又多集中在篇幅短小整齐、音乐性较强,读之琅琅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