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课件.ppt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人民版必修2课件.ppt

%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导 入 新 课 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而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把斯大林“焚尸扬灰”、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老修”;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玉米们所津津乐道; 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1894~1971) 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2.内容: 结合教材与下面材料思考: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改革的重点又是什么?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2.内容: (1)农业(重点) (2)工业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背景: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他的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 2.内容: (1)农业(重点) (2)工业 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①废除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背景: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3.改革的结果: 收效甚微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涅 伊兹维斯特 (2)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你认为涅伊兹维斯特为什么要给赫鲁晓夫设计这样的墓碑? 2.内容 1.背景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3.改革的结果 4.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2006年12月19日,《环球时报》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评解。文章说,民意调查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有人说过,勃列日涅夫是在斯大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比较典型的党的领导干部,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执行者,但绝不是一个合适的领袖人物。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

文档评论(0)

风凰传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