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实验指导书2012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工程实验指导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主编 实验学时:24学时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本课程是为了和生物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相配合,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的能力。 发酵工程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及实验》、《微生物学及实验》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实验课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使学生对整个微生物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既可培养他们实际操作的技能,又可达到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发酵工程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常见的发酵工程设备,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一、细菌增殖曲线的测定实验、枯草芽孢杆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实验、备注:。 实验总时间为24学时,包括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实验、书写实验预习及最终报告及所需仪器药品清单等。  。 。 1、复习微生物学及实验过程所学到的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过程,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各种条件因素。 2、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所需的各种药品、玻璃仪器及分析设备列出清单,写出详尽的试验过程及需要。 3、三人一组,互相配合,开展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并记录并分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必要时及时修改试验计划。 4、总结试验数据,经教师认定后,撰写实验报告。 1.菌株:自然界中分离到的目的菌株   2 3.蛋白酶产生菌筛选培养基:葡萄糖0.05,氯化钠0.5%,磷酸氢二钾0.05%,磷酸二氢钾0.05%,酪蛋白1%,琼脂2%,pH 7.5。 4.器材:培养皿吸管250ml三角瓶无菌水(含玻璃珠)玻璃刮铲吸管 5、蛋白酶产生菌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后,可在平板上滴加2.5%三氯乙酸溶液,以刚铺满平皿为度,菌落周围如有无色透明圈出现,说明该菌产蛋白酶。 五、试验报告记载要求 1、姓名、班级、学号、试验开始日期/时间2、实验的设计方案、所用的仪器名称、药品名称及重量;所使用的样品名称、来源3、试验操作步骤记载4、实验条件记载(温度、浓度、仪器条件等)5、实验分析6、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收获 实验二 枯草芽孢杆菌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并学习物理因素诱变育种的方法。 1、复习微生物学及实验过程所学到的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过程,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各种条件因素。 2、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所需的各种药品、玻璃仪器及分析设备列出清单,写出详尽的试验过程及需要。 3、三人一组,互相配合,开展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并记录并分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必要时及时修改试验计划。 4、总结试验数据,师认定后,撰写实验报告。 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 器皿:紫外线灯(15W);试管、锥形瓶、移液管、玻璃珠、培养皿; 培养基及药品:牛肉膏、蛋白胨、可溶性淀粉、NaCL、水、碘液。 四、实验方法、操作步骤 1、菌悬液的制备: 取培养48小时的活化枯草芽孢杆菌的斜面1—2支,用10ml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并入盛有灭菌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10分钟,以打碎菌块。菌悬液以10倍稀释法稀释成10-1-10-8稀释液。 2、平板制作:将淀粉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凝固后待用。 3、紫外线处理: (1)将紫外线灯开关打开预热约20分钟。 (2) 取直径6cm无菌平皿9套,涂平板取10-6、10-7、10-8三个稀释度涂平板,每个稀释度涂平板3只,每只平板加稀释菌液0.1ml,用无菌玻璃刮棒涂匀。 (3) 将盛有菌悬液的平皿置于紫外线灯下分别搅拌照射0分钟 、3分钟及5分钟。 4、培养:将上述涂匀的平板,用黑布(或黑纸)包好,置37℃培养48小时。注意每个平皿背面要标明处理时间和稀释度。 5、计数:将培养48小时后的平板取出进行细菌计数,根据对照平板上菌落数,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活菌数。同样计算出紫外线处理3分钟、5分钟、7分钟后的存活细胞数及其存活/致死率。 6、观察诱变效应:将细胞计数后的平板,分别向菌落数在5—6个左右的平板内加碘液数滴,在菌落周围将出现透明圈。分别测量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并计算其比值(HC值)。与对照平板进行比较,根据结果,说明诱变效应。并选取HC比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试管斜面上培养。此斜面可作复筛用。 五、实验结果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存活率致死率%) 10-6 10-7 10-8 紫外线(UV) 0(对照) 5 7 表2 诱变结果(透明圈和菌落直径大小) 透明圈和菌落直径大小(㎜)及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