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呼吸与老年健康资料.ppt
肺弥散功能的临床意义 西京医院呼吸内科沈丽英 换气功能 气血屏障 肺泡-毛细血管膜或称气血屏障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全膜有6层组织: ①液层主要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②肺泡上皮 ③肺泡上皮基底膜 ④肺泡间隔 ⑤毛细血管基底膜 ⑥毛细血管内皮 全膜厚度0.2-1.0um,平均0.7um 肺间质 肺泡间隔(肺间质) 在肺泡上皮细胞基底膜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间存在一广大空间间隙,充填着弹力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肺间质,是毛细血管网的支撑结构 近年研究认为肺基质不只是一惰性支特物,而与不少肺部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气体弥散条件 气体弥散的主要条件:二个介质中的分压差,高分压区移至低分压区。 氧在肺泡内分压为100mmHg,静脉血内分压为40mmHg(分压差60mmHg),氧从肺泡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血浆、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 二氧化碳肺泡内分压为40mmHg,静脉血内分压为45mmHg, (分压差5mmHg),二氧化碳从静脉血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肺泡而呼出。 氧的交换常需要较高分压差,故临床上缺氧发生先于二氧化碳 肺内氧和二氧化碳弥散过程 根据Graham定律,在相同温度下,各种气体弥散的相对速率与该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 二氧化碳弥散速率/氧弥散速率=√氧分子量/√二氧化碳分子量=√32/√44=5.6/6.6=0.85/1 肺泡气中氧的弥散比二氧化碳稍快 肺内氧和二氧化碳弥散过程 气体通过含有水分的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决定于气体分子量与该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越大,其在液体中的弥散速度就越快 二氧化碳弥散速率/氧弥散速率= √氧分子量/√二氧化碳分子量×二氧化碳溶解度/氧溶解度=√32/√44×0.592/0.0244=20.6/1 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膜的速率为氧的20倍 肺内氧和二氧化碳弥散过程 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血红蛋白后能与血红蛋白中某些成分进行化学反应 气体与Hb结合的速率:需要一定时间,如一氧化碳加入至血红蛋白后,一般在0.2秒内完成与血红蛋白的化学反应 肺泡毛细血管内的血容积 氧弥散功能测定 肺弥散功能测定由于二氧化碳弥散能力大于氧分子20倍, 故临床上不存在二氧化碳弥散障碍,只需进行氧弥散功能 测定 使用氧气进行弥散功能测定是最有临床意义的方法 测定氧弥散功能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如: 肺毛细血管中的氧分压无法取样 毛细血管内氧分压并不稳定,自静脉端向动脉端递增 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测定 一氧化碳是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优点: 一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以及与红细胞血红蛋白反应速率与氧相似 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内一氧化碳含量几乎是零,因而便于计算检查中一氧化碳的摄取量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210倍,因此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系指气体在单位时间(1min)及单位压力差(1mmHg)条件下从肺泡转移至肺泡毛细血管内并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量(ml)。 可以下式表示: DLCO =每分钟CO吸收量/肺泡PCO(ml.mmHg.min) 求得DLCO 后可间接计算氧弥散量DLO2 DLO2 =1.23× DLCO 单次呼吸检查方法: 仪器准备:选用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肺功能仪(包括肺量计、呼出气采集系统、气体分析系统、记录仪系统) 配制标准测试气体: 0.3%CO 10%He 21%O2 N2平衡气 单次呼吸检查方法 检查前避免饱食,餐后2小时以上检查 避免大运动量 停止吸烟至少24小时 停止喝酒至少4小时 先做通气功能检查了解肺活量 了解血红蛋白值 单次呼吸检查方法 受捡者取坐位,上鼻夹、口含咬嘴 平静呼吸4-5个周期,潮气基线显示平稳后,呼气至残气位 再快速均匀吸气至肺总量位 屏气10秒钟,再均匀中速呼气至完全(呼气过程中不能中断) 测定示意图 质控指标 吸气容积≥90%VC;吸气时间在≤2.5秒(健康人)、≤4.0秒(气道阻塞病人)内完成 屏气时间10 (9-11)秒,过短气体在肺内弥散时间不足,弥散量下降 呼气时间控制在2- 4秒内,过快过慢影响气体采样 检查次数至少2次(间隔时间至少4分,保持坐位), 报告均值 重要参数 一氧化碳肺弥散量 DLCO SB Diffusion CO 或 TL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