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2详解.ppt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2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中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2详解.ppt

*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 人地关系思想 发展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被动地适应环境,表现为环境的强大制约作用和人类对环境的微弱改造作用。如:猛犸和披毛犀的灭色,但这种环境问题不具有普遍性   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强,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展,如:黄土高原从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今天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玛雅文明的消失。   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海洋污染等。 (2)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或者大肆开采矿产资源等,“先污染,后治理”。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 乡村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 形成原因 环境问题 地区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过度消耗资源 以环境污染为主 发达国家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展中国家 形成原因 环境问题 国家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1)概念: (2)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活动探究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正确,符合共同性原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