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BB-1940_20140318105839.doc.doc
小兒腸病毒之中醫治療病例報告
陳志昇 曹榮穎 連建廷
前言
腸病毒在中醫屬於「溫病」、「濕溫」、「時疫」等範疇,中醫認為此乃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襲人體為病。治療大法以疏風清熱,佐以利濕涼血解毒。在疾病初期(或輕症)疾病中期(或中度症狀)屬重度患者出現嗜睡、持續嘔吐、發燒、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除西醫支持療法外,中醫抑制腸病毒的效果,可將超過八成輕中度腸病毒患者的病程縮短至兩天,和一般腸病毒病童平均病程七天相較,有明顯效果。
性別:男
病歷號碼:xxxxx
年齡:7個月大
居住地:台中
身高:69cm
體重:8.2Kg
初診日期:102/4/14
(二)主訴:
發燒約一天
(三)現病史:
這位七個月大男童,從102/4/14下午起呈現倦怠煩躁不安感,且活動力及食慾變差。
患童自102/4/14晚上20點左右起開始發燒,當下量取溫度約37.8℃(耳溫),21點耳溫升至38.3 ℃,23點耳溫38.9 ℃,給予患童退熱貼片,患童不舒稍減(發出嗯啊聲減少),但患童嗜睡仍明顯。
大便一日約1-2行,質軟散,黏且酸臭,黃綠色。
納差(量少,原本食量約牛奶120C.C.,不舒服後約60C.C.)。
眼睛有黃色分泌物,擦拭後仍易反覆出現。
(四)過去病史
無
(五)個人史
生日:101.9月
母親懷孕週數:38+3週
生產方式:C.S.
Apgar:一分鐘8;五分鐘9
體重:3236g
身長:48cm
頭圍:35cm
胸圍:35cm
體重:8.2Kg(第70百分位)
身長:69cm (第60百分位)
頭圍:43.5cm (第50百分位)
疫苗史:依照常規疫苗接種時間施打
(六)家族史
無
(七)中醫四診(2013/4/14)
1.望診:
神識:意識清醒,精神倦怠,偶有躁動不安感。
體格:參見個人史。
面色:面色稍紅熱。
眼睛:稍無神,眼瞼淡紅,鞏膜無黃疸或血絲狀,但眼睛有黃色分泌物,擦拭後仍易反覆出現。
皮膚:面部無出油,無脫屑,無皮膚甲錯或瘀青。
爪甲:指甲色淡紅,無凹陷。
口唇:唇色淡紅暗,無脫屑。
咽喉:數處潰瘍狀,如下圖
頸:頸部無腫大。
軀體及四肢:胸部因呼吸短淺而起伏較快速,四肢較紅潤。
舌診:舌色淡紅,苔稍白厚,舌尖朱點稍多,津平。
2.聞診:
語音略顯煩躁(嗯、啊及哭聲頻率較多)。
呼吸喘促顯,略有rales聲。
大便易有酸臭味。
3.問診:
全身:
全身轟熱燙感顯,外觀看似疲倦不舒感。
皮膚:無起紅疹狀。
情志:因發燒不舒而略顯躁動。
睡眠:
昏睡但淺眠,夜醒近十次。
頭項:
額頭溫度高(給予退熱貼)。
(1).五官:
眼:眼睛有黃色分泌物,擦拭後仍易反覆出現。
耳:?(資料無法獲得)。
鼻:稍鼻塞,噴嚏少但偶有透明鼻涕。
口:?(資料無法獲得)。
咽:咽喉部稍有痰梗感。
(2).胸部:
呼吸淺短,胸廓起伏明顯。
偶咳嗽,稍痰音
(3).腹部:
納差(原本食量約牛奶120C.C./次→不舒服後約60C.C. /次) 。
(4).二便:
大便一日約1-2行,質軟散,黏且酸臭,黃綠色。
小便:小便稍黃味不臊,無特殊氣味,觸之稍有熱感。
(5).小兒:第一胎(G1P1)、按時接種疫苗。
(6).四肢:
活動角度正常,因倦怠活動力稍減,無肌肉痙攣狀。
外觀無腫脹,手足心熱顯。
4.切診:
四肢末梢溫熱,無水腫。
腹診
膚溫透熱,腹脹氣,按壓病童不舒顯。臍周叩診鼓音顯。
脈診:總脈(脈浮滑數)
左手 右手 速率:130~140bmp
節律:規則 速率:130~140bmp
節律:規則 力 勢 形 位 ? 位 形 勢 力 按有力 來勢
穩定 浮滑數 寸 浮滑數 來勢
穩定 按有力 關 尺
小兒三關指紋:指紋淡紫向外,初入命關
(八)臟腑病機四大要素
一、病因
濕溫
˙内因為太陰受傷,濕熱之邪停聚;外因為感受濕溫邪氣,内外合邪,濕温即可
發生。
瘟疫
二、病位
西醫:下視丘、肺、腸 。
中醫:肺胃(臟腑辨證而言)、中焦(三焦辨證而言)、氣分(四分辨證)。
三、病性
主症(徵):
發燒約一日。
嗜睡,倦怠不舒感顯。
大便一日1-2次,質黏味酸臭,量平。
脈浮滑數,一息約15-16至。
食慾變差,食量減少。
呼吸短淺且胸廓起伏較快速。
次症(徵):
眠差,淺眠易醒。
偶鼻塞,噴嚏,鼻涕透明。
四、病勢
(1)辨體質
◎小兒生理病理特色: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臟氣清靈,易於康復
心肝陽常有餘,肺脾腎陰常不足
(2)辨影響疾病發生的因素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瘟疫源流》:「盛夏濕溫之症,即藏疫癘,一人受之為濕溫,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