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资料.ppt

第六节、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1、虫害 害虫种类: 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沙潜等 地上害虫:蚜虫、芫蜻 地下害虫:用乐斯本100-150ml/mu 地上害虫:出苗后25天左右开始,7-10天定期轮换喷杀虫剂:赛丹,艾美乐,阿克泰,安绿宝,安打等 2、病害 (1)、病毒病害 ①、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 1、花叶型: 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 2、坏死型: 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 3、卷叶型: 叶片沿主脉或自。 ②病原 1、马铃薯x病毒(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 2、马铃薯S病毒(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 3、马铃薯A病毒(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 4、马铃薯Y病毒(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 5、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病毒粒体球状。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下存活4天。 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 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 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④防治办法 A、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B、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C、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 D、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药剂防治 (2)、晚疫病 ①症状:主要侵害马铃薯叶片、茎和薯块。 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出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②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μ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侵入到寄主体内。 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播种带苗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侵染。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3)、早疫病 ①、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田间一片枯黄。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

文档评论(0)

钱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