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营者股票期权ESO)——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
经营者股票期权(ESO)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但ESO在中国还
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已有一些案例,但极不成熟,需要探索和创新。由于中外
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不同,ESO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需要
借鉴国外的成功理论、法律、政策和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
ESO。
一、研究思路。首先,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即经营者股票期权ESO(Executive
Stock
Options)。有人把它译成“经营者股票期权”、“管理股权”,也称“期股”。
本文之所以称之为经营者股票期权,是想强调它的对象是一个高级管理层,而不
仅仅是首席执行官或者总经理:其次,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的
方法,即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互
动的方法;中外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欧、美、日与中国ESO的机理和案例分
析,比较各自的共同点和差异,得出中国ESO的思路和方案;再次,确定本文
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即按照概括论述一理论分析一概念、范围和机理研究一
中外比较分析一中国典型案例解剖一ES0设计和创新研究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与对策建议研究框架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以容纳本文的内容。
总之,从对ESO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入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中外比较、
举案说理、实证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ESO进行全面系统而又突出重点的研究,
即突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一套在中国推行ESO的理论依据、实施
条件和环境、方案设计要点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更加强化了对中国
ESO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力求在这两个方面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方面:即ESO的理论分析;
、
ESO的概念和机理研究;中外EsO比较研究:中国典型案例解剖;中国企业ESO
的设计和创新;中国企业ESO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但重点在两
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ESO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是突出对ESO的理论分析,
如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论述,概括了威廉·配第、亚当·期密和
E·恩格尔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有关思想;再如,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
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详细论述了从科斯到张五常,
再从马歇尔、熊彼特到舒尔茨、杨小凯等20多位经济学家的有关理论和思想,
使这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成为本文的重要支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企
业的应用和发展成为本文新的支撑点,如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地
位、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人力资本的层次、定价等为本
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特别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和企业中拓展马克思价值论
的六个新观点,成为本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二是突出了对ESO的实证研究,如
关于ESO的机理和应用问题的论述,它包括ESO的功能、效果、机制、优劣分
析、实施条件和要素构成等。通过对中外ESO比较分析和对中国北京、武汉和
上海三种不同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化了对ESO在中国的实施条件和构成要素的
认识;通过对中国ESO设计和操作实务以及在现实中ESO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
案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化了对中国ESO的实证分析。本文还特别
提出了ESO实操过程中的难点和设计创新问题、如期权定性和界定问题、实施
期权企业的条件问题、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原则问题、实施股票期权的主体问题、
期权的数量确定问题以及非上市国有企业期权计划的创新设计等。
三、研究创新。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对马
克思的价值论中C+V十M商品价值三分法中的M的占有权和分配权重新认识,
并提出了六个新观点,①c+V+M的划分方法不符合现代经济现实,M必须重新
分割,从中扣除用于补偿生产、研发、营销、管理以及资本使用等各项费用之后,
晟终的余额才归企业所有者占有的企业真正的增值,即净剩余。②在马克思
C+v+M三分法中,M归资本独占,在现代企业中净剩余改由资本和劳动分享,
如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劳动分享形式。③净剩余由资本独占转变为多元主体分享是
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净剩余的分配走向社会化。④净剩余分享的
多元化是在现实社会中各分享主体博奕互动过程。⑤在中国不管是国有、私有企
业,还是公众共有经济都将逐步走向净剩余分享制。⑥净剩余分享制意味着资本
收入的长期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二是实证研究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红色革命文化-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之主题素材积累与运用.pdf VIP
- 中国传媒大学《微视频创意与制作》课件-微视频创意与制作-PPT-微视频创意与制作(第一章).pptx VIP
- 事故救援应急响应专项预案事故救援应急响应专项预案.doc VIP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docx
- 千级无尘室工程施工方案(3篇).docx VIP
- 深度解析《GBT 44037-2024焦炭溶损率及溶损后强度试验方法》.pptx
- 2025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速记口诀.pdf
- 2025年中国吸顶式车载显示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docx
-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氧化物知识小结 “三表一图”(二)天津版.doc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周(草原-丁香结)达标测评卷 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