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刘乐宁国际汉语标准和汉语能力培养解析.ppt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汉语能力培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刘乐宁 北京高师培训中心 2010年7月1号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功用:可作为制订国际汉语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测评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参照标准 原则: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同时体现汉语自身特点 语言运用通常是以各种活动或任务的方式出现的:接受(听、读),产出(说、写),互动(对话和书信)和中介(翻译)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与海外高校汉语课程之对应关系: 一年级汉语:一级和二级 二年级汉语:三级 三年级汉语:四级 四年级汉语:五级 一般来说,小学五年、中学三年的汉语教学相当于精英大学一年的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是能力的培养,不是语言学知识的灌输。然而,没有语言知识作为中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成年人的语言能力的培养)便无可能;语言的运用固然常以活动或任务的方式出现,然而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语言形式,也无从进行语言交际。 那么如何根据《国际汉语能力大纲》规划教学,编写教材,教授学生呢?我们先看美国高校的具体做法。 一二年级:教师加工的教学材料,体现美国大学日常生活,注重汉语基本结构的训练,精英大学重视准确和局部的流利,一般大学则强调对偏误的容忍和交际任务的达成。 三年级:改写和自写的教学材料,多关乎社会问题,有相当的书面成分,在继续关注口语的同时,教学中心开始向读写能力的培养倾斜。问题:瓶颈,进步不明显,阅读教学与口语和写作教学脱钩。 四年级:完全使用原文,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专用汉语课,案例教学普遍。 个别精英大学开设五年级,基本上是direct reading课程。各校侧重点不同:哈佛和哥大偏重文学,普林斯顿侧重思想史。 教法: 一二年级:导入,练习,产出 (task-aided) 三四年级:讨论驱动的课堂 教学法的适用性: 2. 北美中文教学界的一些传统理念: 直接教学法 听说领先 先准确后流利 操练和纠错的重要性 3. 哥伦比亚大学中文部的教学理念 基本态度:虚心学习,谨慎采纳,珍视经验 a.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学 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但绝不低估教师的作用 b. 突出成人学习、外语学习的特点 c. 区分不同背景、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要求 和特点 d. 坚持听说领先,一以贯之 e. 坚持语感的培养,强调准确与局部的流利 f. 强调规范,不求“地道” g. 低年级教学以3P法为基本方法;高年级 教学以讨论为基本方式 我们的基本指导理念来自于技能习得理论 (Skill-acquisition theory) (DeKeyser, 2001, 2006; Carlson,2003; Anderson, Leliere Q, 2004)。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与其他技能的习得没 有大的区别。一般要经过 declarative, procedural and automatic 三个阶段。这个理论强调语言教学形式的显性教学和练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从declarative 知识到procedural 知识的迅捷和取得automatic技能的不易。 Because of it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explicit/declarative knowledge in initial stages of learning,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is more easily applicable to what happens in (a) high-aptitude learner engaged in (b) the learning of simple structures at (c) fairly early stages of learning in (d) instructional contexts. 方法与教材 说在前面的话: 1. 方法不是万灵的。教学者首先要对所教内容有透彻的了解,方能深入浅出,找到最适合的传授方法。具体到汉语教学来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汉语语言学与汉语语文学的素养(“往往”与“常常”),要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谈得上教得得法。不知道如何教常常是由说不清所教内容造成的。 2. 任何教育都是有规范性的 (prescriptive),而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描写性的(descriptive)。那种试图抹杀课堂教学必要性的企图,或是在课堂内营造所谓完全真实语境的努力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那种试图通过语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