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镇痛药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芬太尼(fentanyl) 效价强度为吗啡的80倍; 可引起呼吸抑制、明显欣快及成瘾性; 大剂量导致肌肉僵直; 临床用于各种剧痛及神经阻滞镇痛术(芬太尼+氟哌利多)。 美沙酮(methadone) 口服吸收良好; 镇痛作用与吗啡相当,持续时间较长; 耐受性、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轻; 可用于吗啡和海洛因的脱毒治疗。 喷他佐辛(pentazocine) 为阿片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激动κ受体,对 μ受体 有弱的拮抗作用。 镇痛效力较强,皮下注射30mg约相当于吗啡10mg的镇痛效应。 呼吸抑制作用约为吗啡的1/2。 本药无明显欣快和成瘾; 可用于慢性疼痛病人,属于非麻醉性镇痛药。 曲马朵(tramadol) 镇痛强度与喷他佐辛相当; 纳络酮不能完全拮抗其镇痛效应; 用于外科及产科手术及晚期肿瘤疼痛。 罗通定(rotundine, 延胡索乙素) 有镇静、安定、镇痛和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镇痛强度比哌替啶弱,较解热镇痛药强. 其作用机制与阿片受体无关,也无明显成瘾性。 对持续性钝痛效果好,临床适于因疼痛而失眠的病人以及用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月经痛、分娩后宫缩痛、紧张性失眠、痉挛性咳嗽等。 第四节 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naloxone) 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药; 抢救吗啡中毒。 能诱发戒断症状。 * 1970年 代初期才发现。1974年,英国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得到 两种5肽,用生物学分析法证明这两种小分子肽具有和吗 啡相似的生物效应, * 1970年 代初期才发现。1974年,英国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得到 两种5肽,用生物学分析法证明这两种小分子肽具有和吗 啡相似的生物效应, * 1970年 代初期才发现。1974年,英国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得到 两种5肽,用生物学分析法证明这两种小分子肽具有和吗 啡相似的生物效应, 张昌绍,药理学家。他一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的药理学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我国药理学的经典著作。致力于培养药理学师资与科研人才,在化学治疗学和传出神经药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国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 民国23年(1934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民国26年赴英留学,师从伦敦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家嘎登(Gaddum)教授,获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民国2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参观进修。次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央卫生实验院研究员兼药理研究室主任。 吗啡镇痛机理的研究 发表日期: 2010-10-22 打印 【小 中 大】 【关闭】 上海药物所 胡国渊 阿片是一种古老的药物,在公元前3 世纪的希腊文献中已有记载。到16 世纪中期,阿片在欧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镇痛药。大约在同一时期阿片由阿拉伯商人输入我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阿芙蓉”的记载。阿片中包含20多种生物碱,其主要的镇痛成份吗啡在1803年被分离,并在1925年经化学合成确定其结构,成为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强镇痛药。但是到上世纪50年代,注射吗啡后产生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我所邹冈教授等老一辈药理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9年药理研究室胥彬教授和周金熙发现在小白鼠脑内注射微量(皮下注射量的1/100) 吗啡后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说明吗啡直接作用于脑中枢。但是,这项研究并未确定吗啡究竟作用于脑内什么部位?当时正在药理研究室读研究生的邹冈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技术人员吴时祥改用大动物家兔进行脑内微量注射吗啡的研究。他们发现将微量 (20微克) 吗啡注入家兔的侧脑室,可以产生明显而持久的镇痛作用,静脉注射时则需要500-1000倍药量(10-20毫克)才能达到相当的效应。根据药液在侧脑室中的扩散范围,邹冈推测吗啡作用于侧脑室周围的脑结构,因此设法缩小药液分布的范围,将微量 (10微克) 吗啡注射到侧脑室周围结构以及皮层下和痛觉可能有关的结构,最终发现注入第三脑室周围灰质以后镇痛作用最明显。根据这些实验结果,邹冈提出了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是吗啡产生镇痛作用的部位的最新观点。1962年,邹冈和他的导师张昌绍教授 (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我所学术委员) 联名在《生理学报》上发表了这项工作。接着他又发现在家兔第三脑室周围灰质注射微量 (10微克) 吗啡专一性拮抗剂烯丙吗啡,能够对抗随后静脉注射吗啡产生的镇痛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吗啡在脑内产生镇痛作用的部位。1964 年这两项研究合并成一篇论文,在《中国科学》用英文发表,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曾被反复引述,成为吗啡和痛觉研究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文献,并被担任过德国药理学副会长的Hertz 等国际著名药理学家誉为研究吗啡作用原理的“里程碑”。 至此,邹冈教授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1) 吗啡镇痛在脑内具有特异的作用部位;(2)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