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症状 该病危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叶片最易受害,常形成紫红色至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花梗、花萼或枝干上受害后形成紫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病斑,感病枝条常枯死。发病后期,病部出现灰白色霜霉层,常布满整个叶片。 2、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蔷薇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 Berk.)。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菌丝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越冬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随风传播。游动孢子自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孢子传播的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100%。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露地栽培时该病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温室栽培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因昼夜温差较大,若温室不通风,湿度较高,叶缘易积水发病。 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梢、花序和幼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油渍状黄绿色斑块,叶片背面对应部位生出白色霜状霉层。随病斑扩大,渐形成黄褐色或红褐色枯斑。病斑较多时,病叶变黄脱落。嫩梢偶尔发病,出现油渍状斑,潮湿时上生霜霉层,病梢扭曲变形。 2、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is) Berl. et de Toni.]。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落叶或土中越冬。翌年,温度达11℃时,遇雨即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水飞溅传播,经气孔侵染叶片。降雨是促进发病的主要因子。冷凉、多雨、多雾露、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发病时期有差异。降雨早而频繁、雨量大的年份和草荒重、枝叶过密、排水不良的种植区发病严重。 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 3、病原 病原菌为漆树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2、症状 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发病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老叶较抗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花蕾受害后布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展开晚且生长迟缓。 2、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 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溉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 2、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花蕾、花、叶柄、嫩茎等。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小的白色粉霉状的圆斑,直径4~8mm,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成一片,使整张叶片布满白粉,造成叶片扭曲、卷缩、枯萎,导致植株生长衰弱,花小而提早凋谢。苗期发病较重 。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粒点—闭囊壳。 3、病原 病原为二孢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及其它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病菌借气流和浇水传播。孢子萌发后以菌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该病大发生。成株在3~4月为发病高峰,幼苗11月为发病高峰。 4.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粉锈宁可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