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年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题资料
第一讲 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了解,不考)
简单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或者说,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通过这种研究,探讨经济运行规律,解决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
二、计算GDP时为什么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呢?
(判断)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三、二、三、四部门经济平衡条件是什么?(了解,可能会考,题型不定)
1、两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和家庭。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和家庭的关系是:家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要素报酬。
漏出(leakage):两部门经济中,实际上家庭不一定把全部要素收入用于消费支出,会多少有一部分用于储蓄,即漏出。从而使商品市场上一部分商品销售不出去。
注入(injection):在家庭有漏出的情况下,就需要建立资本市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注入相应的销售收入。
只要厂商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注入等于漏出,整个国民经济仍然可以达到平衡。
均衡公式:
I=S
2、三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
政府的经济职能:
税收(TX)
政府购买支出(G)
转移支付(TR)
净税收(TXN):TXN = TX- TR
三部门经济中的注入和漏出:
第一:注入--- 企业投资;漏出--- 居民储蓄
第二:注入--- 政府支出; 漏出--- 政府税收
均衡公式:
S+ T =I+G
I=S+(T-G)
3、四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注入和漏出:
第一对:
注入--- 企业投资; 漏出--- 居民储蓄
第二对
注入--- 政府支出; 漏出--- 政府税收
第三对
注入--- 出口;增加国内消费
漏出--- 进口;退出国内消费
均衡公式:
S+ T +M =I+G+X
即I=S+(T-G)+(X-M)
四、如何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总储蓄等于总投资恒等式?(P374)(了解不考)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在图4—1中,坐标的纵轴代表总需求,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坐标中的水平线是总需求曲线,从原点出发的450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根据定义,只有AD线与450线相交的E点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产出。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有均衡产出才具有稳定性,这是存货变动机制作用的结果。
二、绝对收入说、相对收入说、持久收入说消费理论的异同?P388-392(选择)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首次成功地将消费与收入水平相联系,明确地将消费作为收入绝对水平的函数,并用边际消费倾向(MPC)和平均消费倾向(APC)等概念来阐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一般被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其要点是:当前消费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的核心因素。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该假说也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主要是绝对收入假说只是个即期模型,没有分析过去的积累和未来的情况,且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完全没有利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和效用最大原理。因此,在凯恩斯时代以后的数十年中,又出现了种种新的消费函数理论。
相对收入假说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S·杜森贝里(James Stemble Du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