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 义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 各种急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 病理特征 -肝脏弥漫性纤维化 -假小叶 -再生结节 定 义 临床特征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 以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 肝硬化 是临床常见病 发病率 100/10万 性别 男?女 发病年龄 30-50岁 死亡率 晚期死于严重并发症 病因与发病机制 1.肝炎性:乙肝、丙肝和丁肝,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所造成,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 坏死-再生-假小叶形成 病因与发病机制 2.酒精性:乙醇本身及其衍生物乙醛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3.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代谢综合症的表现,后者包括内脏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及高血压 以脂肪浸润、肝细胞损害、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4.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的高浓度胆酸及胆红素可损伤肝细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炎症性破坏,肝内胆汁郁积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常伴有多种免疫学的异常,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5.循环障碍-肝V回流受阻如:慢性充血性心衰、心包炎和肝V阻塞综合症(Budd chiari综合症)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 6.遗传代谢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血色病造成铜、铁沉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7.工业毒物及药物 :长期服用异烟肼、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辛可芬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砷、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大结节或小结节性肝硬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8.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免疫异常,出现抗线粒体抗体 9.血吸虫病:窦前性门脉高压 10.病因不明、营养不良、“Banti 脾”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肝硬化的病理演变过程 1.肝细胞坏死→肝纤维支架塌陷 2.残存肝细胞紊乱排列再生→形成再生结节 3.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纤维化→形成纤维间隔 4.纤维间隔互相连接→ 包绕再生结节→假小叶 发 病 机 制 肝星状细胞的作用 1.代谢和贮存VitA 2.储存脂肪 3.合成和分泌胶原及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 4.参与肝窦血流调节 肝血管解剖模式图 网状支架塌陷: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 再生结节形成: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 发病机制 纤维间隔—各种细胞因子作用下 纤维组织:汇管区_汇管区,汇管区_中央静脉 假小叶的形成—以上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或残存肝细胞,使其重新分割 各种原因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 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损伤与修复反复交替 肝小叶结构改建、肝血液循环改建, 肝变形变硬 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不全 病 理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其他病理改变 脾肿大 门脉高压性胃病 肝肺综合症 腺体萎缩 病 理 生 理 肝功能减退表现 门脉高压表现 各种并发症表现 病 理 生 理 肝功能减退表现 1)全身症状 4)内分泌异常 2)消化系统 5)黄疸 3)出血倾向 病 理 生 理 门脉高压 1)侧枝循环开放(出血、脑病、胃病) 2)脾脏肿大 3)腹水形成 病理生理 腹水形成机制 1.门静脉压力升高 2.胶体渗透压下降 3.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4.其他因素—钠尿肽不足+机体敏感度下降,抗利尿激素不足—水钠潴留 临 床 表 现 多样 隐匿 进展缓慢 可潜伏3~5年或10年以上 少数肝大片坏死,3~6个月发展成肝硬化 临 床 表 现 代偿期 :轻、无特异性 乏力、食欲差、腹胀及腹部隐痛 轻腹泻 间断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 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 临 床 表 现 肝轻度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