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doc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统计与决策)资料.doc

中国区域间生产效率差异和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7 李国璋1 ,周彩云2 ,江金荣3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 ) 【摘要】本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分析了TFP增长率及其组成。本文的结论是:(1)1978-1990期间,我国的平均生产效率水平是上升的,但1990年代以后呈下降特点;且东部平均生产效率水平大于中、西部。(2)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均是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不同的时段,二者地位不一。(3)东部的TFP增长率大于中、西部;但是各区域TFP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关键词】 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差距;追赶效应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在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东方奇迹”。从1978年到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4倍(1978年不变价),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差距自90年代以来扩大非常明显(王小鲁、樊纲,2004),并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与之伴生的则是探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成果的大量涌现。其中,有学者从诸如投入要素、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和制度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区域差距的现状和成因(张吉鹏、吴桂英,2004);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然也成为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途径,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才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彭国华,2005;李静,2006;郭庆旺等,2005)。 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探索和研究是相当多的,大量关于区域TFP增长率的研究集中于对其的测算与分解上,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等影响因素分析,以加深对区域TFP增长(包含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差异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地区差距的认识。庞瑞芝等(2008)对其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分为六大类。不过这些研究由于其研究角度、使用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法的差异使得结果不尽相同,即使在单纯对区域TFP增长率的估算与分解上也区别较大,如颜鹏飞等(2004)认为1978—2001年间效率改进是我国区域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更多的研究却认为主要是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改进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郭庆旺等,2005;卢艳等,2008;赵家章,2009)。由此可见,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的区域差异是地区差距形成与扩大的重要成因已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在其具体的分解及解释上却未达成共识。 本文拟在利用最新的统计资料对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并进一步延伸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978-2007年间,30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合入四川)的TFP增长及其组成进行考察;并在此之前对生产效率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 二 非参数的分析方法 关于TFP变动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法)。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利用线性规划技术将有效的生产单元线性组合起来,构造出生产前沿面,以此估计每个单元的相对效率;由于具有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做先验假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允许无效率行为存在、能对TFP变动进行分解、适合于横截面数据分析等优点,使得其在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估算和分解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本文也将选择Malmquist指数法作为我们的分析工具,一方面可以得到各期各生产单元的生产效率水平,还可以进一步将TFP变化分解为生产效率改进、技术进步两个部分,这样便为本文的实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基础。 关于Malmquist指数和DEA更为详尽的说明,读者可以参考其他相关的资料,大部分使用该方法的论文中均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以下本文将仅就其主要结论进行表述。 当我们可以获得第i个生产单元在时期t和t+1两个截面的观察值时,那么从t到t+1时期,测度TFP增长率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1) 式中,表示第i个地区在时期t包括资本K和劳动L的投入向量;产出Y表示成 ;和分别表示以t时期的技术为参照的、时期t和时期t+1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前者就是本文之前提到的生产单元i在t时期的生产效率水平)。从t时期到t+ 1时期,以技术为参照的Malmqulst数量指数定义为: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