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刺临证心得 学 习 内 容 一 毫针手法要点 1.进针法 2.捻转与提插要素 3.针刺手法与补泻效应 二常用穴位针刺手法举隅 1.风池穴 手法举隅 1.直刺法:作用:健脑益髓、化瘀开窍。适应症:后循环供血不足、颈性头痛、落枕、失眠等。 2.斜刺法:针刺时针尖朝向内上方,向对侧眼球方向针刺1.0-1.5寸,一般用捻转提插或提插泻法。作用:是疏风解表、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开窍聪耳。适应症:外感风寒、头晕目疾等,此外,耳部疾患采用向耳部斜刺的方法。 3.针向喉结:朝喉结方向直刺,针感可到达会厌部,得气后行提插捻转。作用:通关利窍、降逆开闭。适应症:失语、构音障碍、吞咽不利以及梅核气等。 2.四神聪 3.睛明穴 手法举隅 1.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目内眦外上方陷中约相当于目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此处通过解剖观察是眼球和眼眶之间最大间隙的凹陷中,是深刺而又不易出血的最佳位置,进针阻力小。 2.安全进针方向:闭目,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右手执针浅刺进针。将针身形成弓形缓缓深入。针刺深度:应控制在1.0-1.5寸以内,切忌暴力进针和大幅度捻转提插。 3.适应症:眼底疾病,复视,斜视。 4.水沟穴 手法举隅 刺 法:斜向上方向,捻转1周,行雀啄术。 量学要求:以眼球湿润或肌肤汗出为度。 作 用:开窍醒神 适 应 症:脑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理疾病、面 瘫、痛症等。 5.极泉穴 手法举隅 提插刺法: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肩部外展,医者左手食指放于极泉穴沿经下移1寸处(在肱二头肌与肱骨干之尺侧,肱三头肌之前侧),拇指放于上臂外侧协助固定,食指下按,可摸到一硬韧的条索状物,用食指拨动时,可见手腕或手指有抽动样动作,用左手食指固定之,右手持针刺之,即会出现明显的上肢或手指的抽动样动作。 适应症:上肢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 6.曲池穴 手法举隅 毫针刺法 1. 斜刺 于肘横纹头斜刺30度,向腕关节方向刺入,行提插手法,以针感下传至手腕为度。 适应症:上肢瘫痪、肢体疼痛 2.直刺 适应症:发热、皮肤瘙痒、高血压 7.合谷穴 手法举隅 1.直刺:垂直于皮肤直入0.5-1寸 适应症:感冒、头痛、惊厥抽动、口歪等。 2.斜刺:远心方向斜刺 适应症:手指活动不利、麻木、握固不伸等。 3.透刺:向后溪穴方向透刺 适应症:头痛、偏头痛 4.合谷刺 8.气海 关元 手法举隅 深刺提插为主:1.5—2寸毫针提插刺激,针感传向腹部深处或阴部。 适应症:腹部疾病、泌尿生殖疾病等。 9.夹脊穴 手法举隅 1.斜刺 2.盘龙刺 10.腰腿穴 11.秩边穴 手法举隅 1.直刺 适应症:坐骨神经痛 2.秩边穴透刺水道 适应症:前列腺疾病;早泄、阳痿等 12.委中穴 手法举隅 1.直刺: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腿抬高进针,施提插手法。 适应症:下肢瘫痪、生殖系统疾病 2.刺血 适应症:腰背疼痛、中暑、皮肤病、下肢静脉炎等。 3.运动针法(阻力针法):急性腰扭伤 13.丘墟穴 手法举隅 1.毫针透刺 丘墟透刺照海:胆囊疾病、局部软组织疾病 2. 雀啄手法: 足内翻 三针刺安全注意事项 1.风府 2.胸背部 3.下腹部 4.预防血肿 1.浅表小静脉、毛细血管损伤,引起小出血斑,可以不必处理。 2.小动脉损伤,起针后出血或积于皮下,引起血肿。 3.四肢浅表较大动脉损伤,起针后血液喷射或迅速形成较大血肿。 处理:对较大血肿先冷敷,或用注射器抽吸,出血停止24小时后改用热敷,以助吸收。对于小血肿,立即用酒精棉球压迫并揉按,血肿会很快消散。 5.神经损伤 6.脏器损伤 1).创伤性气胸 原因:针刺过深、体位不当、原有肺部疾病 2).刺伤脑脊髓 3).刺伤内脏 原因:针刺深度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 7.晕针 四针刺法则及针刺方法 1.纠翻针法 2.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针法 3.多针刺法 起源 《灵枢?官针》傍针刺、齐刺、扬刺 发展 围刺、对刺、集合刺、丛集刺、交叉刺、纵横刺等。 理论基础 经筋理论、皮部理论。 临床应用 一点多针刺法(穴点周围); 一线多针刺法(如胫骨前缘足阳明经排刺);一区多针刺法(如背部长蛇阵刺法等)。 4.通督调神针刺法 师承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 重视神在疾病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取穴以督脉腧穴为主,心经、心包经腧穴为辅 主要用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患,以及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慢性疾病。 穴位解剖:肌肉:趾短伸肌起点,距跟外侧韧带。神经:足背中侧皮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分支。血管:外踝前动、静脉分。 针刺深度:尸检发现皮肤到寰枕后膜的距离最大值为68.2mm,最小值为47.5mm,平均57mm。活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