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张琴英氮气吸脱附等温线 恒温条件下吸附质在 吸附剂上的 吸附量为纵坐标的曲线 STP:标准温度和压力 以压力为横坐标,通常用比压(相对压力)p/p0表示压力,p为气体的真实压力,p0为气体在测量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理论简单介绍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 通常采用氮气,氩气或氧气为吸附质进行多孔物的比 表面,孔体积,孔径的大小和分布的测定.也可通过完 整的吸附脱附曲线计算出介孔部分和微孔部分的体 积和表面积等. 比表面--通常用来表示物质分散的程度,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 1)一种是单位质量的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2)另一种是单位体积固体所具有的表面积。 W 和V分别为固体的质量和体积,S为其表面积 边长l/m 立方体数 比表面S/(m2/m3) 1×10-2 1 6 ×102 1×10-3 103 6 ×103 1×10-5 109 6 ×105 1×10-7 1015 6 ×107 1×10-9 1021 6 ×109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割成10-9m的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分散度--把物质分散成细小微粒的程度称为分散度。 物质分割得越小,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Brunauer分类的五种等温线类型+后面新定义的一种 Ⅰ、Ⅱ、Ⅳ型曲线是凸形 Ⅲ、Ⅴ型是凹形 Ⅰ型等温线相当于朗格谬尔单层可逆吸附过程。 Ⅱ型等温线相当于发生在非孔或大孔固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逆吸附过程,位于p/p0=0.05-0.10的B点,是等温线的第一个陡峭部,它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Ⅲ型等温线不出现B点,表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很弱. 相对压力p/p0 吸附量ν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Ⅳ型、Ⅴ型曲线则有吸附滞后环的可能原因 吸附由孔壁的多分子层吸附和在孔中凝聚两种因素产生,而脱附仅由毛细管凝聚所引起。 这就是说,吸附时首先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当孔壁上的吸附层达到足够厚度时才能发生凝聚现象;而在与吸附相同的p/p0比压下脱附时,仅发生在毛细管中的液面上的蒸汽,却不能使p/p0下吸附的分子脱附,要使其脱附,就需要更小的p/p0 ,故出现脱附的滞后现象,实际就是相同p/p0下吸附的不可逆性造成的。 1.Kelvin方程对Ⅳ和Ⅴ型等温线的解释: 临界温度以下,气体在中孔吸附剂上发生吸附时,首先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对应图中的AB段,当单分子层吸附接近饱和时(达到B点),开始发生多分子层的吸附,从A点到C点,由于只发生了多分子层吸附,都可以用BET方程描述。当相对压力达到与发生毛细凝聚的Kelvin半径所对应的某一特定值,开始发生毛细孔凝聚。如果吸附剂的孔分布比较窄(中孔的大小比较均一),CD段就会比较陡,如果孔分布比较宽,吸附量随相对压力的变化就比较缓慢如CD‘段。当孔全部被填满时,吸附达到饱和,为DE段。对于Ⅳ和Ⅴ型等温线的区别,可以参考Ⅱ和Ⅲ型等温线。当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比较弱时,就会出现Ⅴ型等温线。 2.吸附滞后现象 吸附脱附曲线存在回线是Ⅳ型等温线的显著特征。 3.几种常见的吸附回线 A类回线:吸附和脱附曲线都很陡,发生凝聚和蒸发时的相对压力比较居中。具有这类回线的吸附剂最典型的是两端开口的圆筒孔。 B类回线: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平行板结构的狭缝孔。开始凝聚时,由于气液界面是大平面,只有当压力接近饱和蒸汽压时才发生毛细凝聚(吸附等温线类似Ⅱ型)。蒸发时,气液界面是圆柱状,只有当相对压力满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乡村振兴.pptx VIP
- 学校食堂承包经营及餐饮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pdf
- 2022年中国银行公司客户经理考试总题库.doc
- 中国哲学史12-两汉经学.ppt VIP
- 中国康复类医疗器械产业加速腾飞,正迎来黄金发展期——2023大型现状调查报告(先进制造2024前沿第9期).docx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 QGDW 10395-2022.docx VIP
- 锚杆静压桩施工设计方案.doc VIP
- 早产儿贫血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2025年).pptx VIP
- (高清版)DG∕TJ 08-88-2021 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标准.pdf VIP
-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结膜吸吮线虫.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