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变迁.docVIP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女性教育变迁.doc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2级社会学专业 中国妇女史课程论文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 —女性教育的变迁 姓 名:周 琳 琳 指导老师:吕 美 颐 学 号:020168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妇女史 ——女性教育的变迁 摘要:社会性别意识已被逐渐纳入社会主流意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女性教育的变迁过程反映出,性别文化对人的制约是全方位的,人对性别文化的建设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传统性别文化观念严重阻碍了女性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别 性别文化 女性教育 一、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是用来取代“妇女”一词而被学术界普遍使用的。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国际通行的性别研究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并迅速推广开来,在立法、公共政策设计和发展项目实施等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析领域是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性别”的最新用法,首先是由美国女权主义者们提出的,他们不同于生物决定论者们使用“性”或“性别差异”两词的意义,而是坚持认为性是区分社会地位的基础。1975年纳塔利·戴维斯曾提出:“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研究男女两性各自的历史,只重视对第二性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解释历史上两性及性别群体的含义;我们有的目的还在于考察社会不同阶段中性别角色、性象征的发展变化,提示其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以保持其社会规范或如何促进其变化的。”①(引自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月版。) 可以说,社会性别(gender)一词的使用是为区别性(sex)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词,它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一词强调影响两性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即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社会性别通过社会制度和个人社会化过程得到传递和巩固。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必然受到男性价值观念的影响,如“男尊女卑”、“男主女附”、“男主内,女主外”、“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等,男女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受教育程度、就业诸多方面存在着现实的不平等关系。 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原有的以妇女为关注点的理论,转变为以社会性别为关注点。它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女性解放和发展,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它不再致力于男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而是寻求在两性平等的基础上确立女性的独立自主地位,促进两性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都能平等获益。 社会性别已被公认为是当代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或一种理论和方法,它反映了西方女权主义长期奋斗的过程。从强调妇女的社会参与,到强调妇女的自身发展以及今天强调社会性别和男女的共同发展,是女权主义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修正、丰富和拓宽自己理论的过程。 二、性别文化与女性教育的关系 由于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一直被剥夺。人们认为女子不必受文化教育,仅接受“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教育即可。传统女教特别重视德育,而置智育于次要。但所谓德育,也不过是依封建礼教以禁锢女性思想、规范女子行为,专门责以“内事”,使之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已。故两千余年间,除皇宫或有女官教读外,民间从无为女子专设受教育场所之例,女性受教育的权利长期被剥夺。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深入中国,于其宗教学校中吸收女童,始开女性教育之先例。清末,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女子教育问题始被提到富国强种之本的高度,从此,女性教育进入兴女学运动阶段。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即从此发端。但是,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女子教育的方针和目标,主要是培养传统的贤妻良母。虽然,兴女学是由文化界、政治界有识男性所发起,但实质上这是中国女性思想解放的开始,是中国女性争取女子教育平等权利的运动,这对提高女性地位,促进女性解放,起了积极作用。同时,随着女性思想觉悟的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进的性别文化的构建。 进入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方针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贤妻良母的教育方针弱化,主流是女子争取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平等权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中,第六条规定:“男女教育机会平等。女子教育并需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女性之特质,并建设好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但是,“男女教育机会平等云者,与事实相去犹远,”于是呼吁“教育救国,实为当前紧急任务,不能再稍有疏忽或怠慢了。”同时提出,中国女子应该培养成为一个正正堂堂的人,而不是仅仅为一个贤妻良母。真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