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元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的杰出创造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研究所 刘家俊 第二节 伟人用“心”,在“山、江、海”中,传递着唯物史观创造的接力捧 一、马克思“爱山”——他开拓着学者型的批判性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到英国伦敦的海格特。 第三节 “序言”的方法论解读 一、研究是为了什么目的?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 二、研究的真正路径到底怎么走才对? “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 * 第一节 对唯物史观的先期探索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在哪里?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中,最早得出结论:要获得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该到被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中去寻找找。 合乎规律的“归结”:一切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 二.社会为什么如此不公平?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劳动异化”,即劳动作为人这一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人的控制,而且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一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其不仅不属劳动者所有,反而使劳动者更受剥削、更廉价、更贫穷。 二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一出卖给工厂主,劳动过程就属于别人了。 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的异化,自由自在的劳动丧失了,而自由自在的劳动恰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四是人与人的异化,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是痛苦,给资产者带来的是欢乐,自己失去一切,资产者得到一切。 三.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中提出四大人类历史前提: 一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二是“新的需要的生产”。 三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 四是“生命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的生产”。(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 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四.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谁?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1844)中第一次提出: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1.在大西洋边的英国伦敦, 有一座芳草盈野、鲜花爭妍的樱花山。 樱花山上能俯瞰大伦敦的全貌, 樱花山上曾布滿马克思散步的脚印。 那时,这里总是升起袅袅炊烟, 马克思说这里是最好的野餐之地。 在这里, 他们批评资本主义的弊端, 他们畅谈理想, 他们设计未来社会理想模式…… 2.马克思的故乡: 莱茵省是德国最发达的地区, 这里既有典型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的血腥, 又有憎恨封建压迫、崇尚自由的方刚血气。 “特里尔比罗马早1300年屹立于世!” 这是城里一座古罗马遗迹上刻下的警句。 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 特里尔市布吕肯巷664号,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此诞生。 3.马克思写的第一篇作文的名字叫做:《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 4.马克思有着浪漫大 学生的爱情。 5.马克思曾经很穷、 很穷。 6.马克思失去了多位 骨肉亲人。 7.马克思在自己的书 房中与世长辞。 二、毛泽东“爱江”——他挥发着浪漫型的革命性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从湖南湘江到黄河、长江。 18岁时就仿《离骚》写出一首诗: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以“游泳启示”贴在校的“揭示处”,组织同学们泳游湘江,锻炼身体。 他多年坚持到湘江橘子洲头游泳,虽然“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此举此景,常常浮现在后来毛泽东的整个人生奋斗中,使得他不断省问自己:“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