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长之谜与国有银行体系张杰分析报告.ppt

中国增长之谜与国有银行体系张杰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增长之谜:两个谜团 谜团1:高增长低通胀 谜团2:银行体系超稳定 图6a 选择M2的绩效 两类项目与两种银行 两类项目:短期有效与长期有效 典型的商业银行:短期有效项目 国有银行体系:长期有效项目 经济改革过程的大多数项目:长期有效 长期有效项目:国有银行的比较优势 答案3:国有银行高盈利的机理 从“不好意思”说起 到底该谁不好意思? 是金融体制,还是 银行体系,还是 银行家? “靓丽而尴尬”的例证 2011年,五大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6808.49亿元,中国上市公司最赚钱的行业 五大银行均保持18%以上的净利润增幅 2011年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五大银行占比达到65.39% 工商银行净利润首次突破2000亿元(2084亿元),A股上市公司最赚钱银行 高盈利探源 金融垄断说 利差说 “对症下药” “垄断”病:民营银行的成长 “利差”病:利率市场化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以来) 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2013年10月25日,发布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 2014年3月12日,周小川行长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将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这意味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有了最后的“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与利差水平 美国:利差水平大于中国 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利差水平小于中国 结论:利差与利率市场化不是线性关系 再谈打破银行垄断 银行“垄断”的理由 有限竞争的银行市场 打破银行垄断的经济学 收益与代价的权衡 一个被忽视的角度 掩藏在债权与股权之间的利益 债权收益(利息)与股权收益(红利) 银行体系的盈利与红利 小结(1)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国有银行制度是全球金融发展史的绝妙篇章,值得反复品读 必须放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逻辑中理解国有银行体系的绩效 客观看待国有银行体系的贡献 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可小觑 以上讨论可能牵扯出的一些重大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主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关系 “中国故事”的经济学价值 经济学(金融学)教材中的“中国故事” 经济理论史中的政府与市场 古典传统 政府威胁市场 凯恩斯革命 政府拯救市场 新范式 政府构成市场 中国经济史中的政府与市场:“汉唐之谜” 许倬云“黄金分割”: 民间(新兴)力量成长的重要性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均衡 中国的盛世法则: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平衡 政府过强则死,市场过强则乱 两个人与“中国经验” 一本书与一个时代 Vogel(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陈云与邓小平:“天设地造”的搭配 计划(政府)与市场 稳健与进取 制度张力与制度均衡 关于主流经济学(1) 主流经济学为什么成为主流? 能够解释全球最大比重的经济 既有的主流 解释全球比重最大的欧美经济 关于主流经济学(2) 既有主流的困境 新兴经济及其制度在迅速成长 主流理论解释力下降 “中国经验”与新主流经济学 两种市场经济 科斯的“中式”市场经济 “中国故事”的经济学价值 警醒的洋人与懵懂的国人 洋人:用鲜活的“中国故事”滋补老旧的“主流模型” 国人:用冰冷的“主流模型”宰割鲜活的“中国故事” 20世纪20年代的“汉学中心”案例:简要回顾 无可回避的选择 用鲜活的“中国故事”温暖冰冷的“主流模型” 构建包涵“中国故事”的主流经济学 “高密路径”与中国经济学家的“诺贝尔之梦” 中国教科书的尴尬 教科书的特殊功能:理念与传播 中国经济增长故事与教科书框架的不匹配 核心框架和内容仍是“欧美故事”的天下 欧美故事被视作标尺和圭臬 中国故事通常被作为“反常例证” 在中国大学课堂上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当务之急 教科书中的“中国故事”:以黄达《金融学》为例 国内率先专讲“中国金融故事”的教科书 以中国金融故事贯穿始终 用主流工具讲述中国金融故事 基于中国金融故事梳理金融机理及其逻辑 反客为主和以我为主:与欧美同类通行教科书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黄达《金融学》中的“中国故事”:若干例证 例证1: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机理与逻辑 中美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差异 黄达《金融学》中的“中国故事”:若干例证 例证2: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问题所在 通行原理:央行独立性与低通胀如影随形 中国的央行被认为是缺乏独立性的,但为什么经济改革以来一直与低的通货膨胀率相伴随? 对主流理论的证伪?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中国不能一味追求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986年-1993年间中国中央银行的“盈利性实验” 政府的利益函数 中央政府的社会利益函数 地方政府的私人利益函数 正确的表达 中央银行应当独立于拥有更多私利的“政府” 一张有趣的坐标图 黄达《金融学》中的“中国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