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级自然辩证法课件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主讲 邱德胜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绪 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1.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分别研究了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其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论述了自然发展史,认识到自然界是辨证发展的,从而人们的思维方法,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应该是辩证的,即在从事科学探索时也需要辩证法和辨证思维。 2.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自然辩证法》相继被译为各种文字,其影响也逐步扩大。    世界各地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相继成立,1956年,新中国的第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组成立,并创办了专业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通信》。1978年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1981年先后批准了一批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博士授予单位。     四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 一 编 自 然 观 1.自然的概念 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与宇宙、物质、客观实在同义,即是指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    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即是指除人类社会之外的一切存在物。 2.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3.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1)古代素朴自然观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 一 讲 古代 素朴 自然 观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 中国 古代 自然 观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770年):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 (2)春秋战国到秦汉前(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科学技术奠基时期; (3)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1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形成时期; (4)隋唐、宋、金元时期(581-1368): 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5)明清时期(1368-1840):传统科技发展逐步停滞和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2.中国古代自然观 (1)原始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 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神话从思维的形而上层面思考了自然和社会,巫术则从形而下的角度在技术和控制的层面关注着自然和社会。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三五历记》 阴阳学说: 根据阴阳学说,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性质都可以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行生克关系 相生关系 木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