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10”一轮复习阅读考点讲与练15求同辨异,比较阅读.docVIP

“决胜2010”一轮复习阅读考点讲与练15求同辨异,比较阅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决胜2010”一轮复习阅读考点讲与练15求同辨异,比较阅读

“决胜2010”阅读考点讲与练15:求同辨异,比较阅读 考点名称:求同辨异,比较阅读。 考点指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两篇选文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或者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把有联系的文段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段的内容,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考点分析: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对两篇选文的内容进行比较;2.对两篇选文的形式进行比较;3.对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或物进行比较。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读懂读通所给的全部材料,弄清各篇选文的本质特征,选择合适的角度,明确比较分析的方面,确定比较点。然后具体探索、分析、归纳,得出答案。值得比较的方面是很多的,从内容上来看,可进行立意上的比较,人物个性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等;而在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就更多了:遣词造句上的比较,表现手法上的比较,布局谋篇上的比较等,不一而足。 考点示例一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杞,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而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两篇短文都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此外,《乐羊子妻》一文还告诉人们要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文章内容的比较。两段选文虽然都是写人,但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答题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两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准确地比较出两文的异同。 参考答案:意对即可。示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 拾金不昧、不贪钱财、为人正直等。 考点示例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答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文章形式里表现手法的比较。答题之前,首先要熟读两首诗歌,把握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然后比较作答。 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考点示例三 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生态学家保尔?额尔利奇1968年在他的《人口炸弹》中说:“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而死。”1974年,他预测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资源匮乏时代,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将面临枯竭。 马里兰州立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米利安?西蒙则认为人口增长并非坏事,而是一种实惠,它最终会导致更干净的坏境与更健康的人类。明天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将有更多的人奉献出更多的创意。人类将无限制地进步,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自西蒙提出他对未来世界的乐观看法后,他收到了许多愤怒的人寄来的信。一位额尔利奇的追随者算了一笔简单的账,地球上的资源必须在越来越多的人中间分配,而全世界的人口以每年7500万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它能提供的食物、淡水和矿产的量。随着资源日趋枯竭,“日用品变得昂贵”将是不可避免的。 额尔利奇的观点很清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物资在耗尽。环保主义者的一条宣传标语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不是自祖先处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与之相左的观点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了。它仅有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资源还没耗尽,在人口已爆炸的年代。 西蒙和他的朋友们追溯了一万年来的人类历史,得出结论:当物体变得稀少时,人类就以新的发现来应变,他们就会用新资源替代老的或尽可能保护它。三千年前希腊青铜时代过渡到纸器时代,起因于制铜用的锡的短缺,希腊人因此发现了铁。同样,16世纪英国木材的贫乏导致了煤炭时代的到来。1850年左右鲸油的缺少促成了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的开采。 在1981年出版的《终极的资源》中,西蒙阐述了他的观点:人类的聪明才智将会无限地拓展地球的负荷能力。这一观点标志着西蒙和额尔利奇的关键分歧所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拥挤的生态系统,还是一个灵活的市场环境? 请根据文义,用自己的话填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