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芦笛》、《巴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艾青吹奏的这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来的芦笛声中,人们也看到了西方象征派大诗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的影响。
艾青诗歌特点:
1、艾青的诗作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 “忧郁”、“忧伤”、“悲哀”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和讴歌;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4、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5、善于用色泽、光采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
《北方》
写作背景:
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1938年初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主题思想:
本诗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
解读此诗的三个要点:
1.“土地”意象及象征意蕴;2.感觉化的画面感;3.自由诗体的特点
结构分析:
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节):描绘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悲哀,表达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
第二部分(第四节):抒发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思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
艺术特色
1)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
在诗里,充满着忧郁的思绪: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
2)独特的土地意象。
“土地”凝结着诗人对祖国、农村劳动者、民族生命的观察、体验与思考。《北方》也以“土地”为意象,其实咏唱的仍是北方的田地、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3)自由体诗。本诗不受外在形式的拘束,没有均齐的段式、划一的句数、字数,没有一贯的韵脚。
4)语句朴素、长而舒缓,有浓重的散文气息。
5)语言富有节奏感,有内在的旋律。6)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
1.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是忧郁的。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而能给人以力量,诗中作者将忧郁化作了坚强。2. 分析本诗在表现自然景物时对色彩的运用。?? 例如在表现“土地”意象时常用“灰黄”色调和“暗淡”的光,有力地暗示了现实中深沉的悲哀和凝重的不幸,也浸润着诗人忧郁的情思。故诗中的色调、光彩、形象,不仅是感觉和印象的捕捉和记录,而且是一种暗示和象征。3. 本诗捕捉的形象、画面有什么典型意义??? 诗人把主体的思想感情融入感觉,进而发挥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明晰而又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暗淡的灰黄”之上“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等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寀 cǎi ,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有四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 1937 、《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诗歌风格:(一)从忧郁凄凉的呻吟到民族苦难的悲愤以抗战爆发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述说个人的悲剧人生体验,呈现出浓郁的忧郁凄凉的情感特征;
后期:内涵扩大,一些作品抒发了民族苦难,把自我与民族融合在一起。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基本色调。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哀怨的。
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理想主义者,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对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
最能够体现戴望舒寻梦的特点的是《雨巷》。梦,那种美丽、芬芳而哀怨的姑娘,
文本分析: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
涵。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
和诚挚。“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
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