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观止》看汉语叙事文本的过滤机制.docVIP

从《古文观止》看汉语叙事文本的过滤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古文观止》看汉语叙事文本的过滤机制.doc

从《古文观止》看汉语叙事文本的过滤机制   张卫东 对于古代汉语叙事文本的研究,虽然不乏细致的解读,但在总体上却停留在文章鉴赏的水平,缺少完整、严密的理论框架,因而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的结论[1] 。本文将以《古文观止》为例,对汉语叙事文本中的纪实与虚构的关系作一些分析,着重考察“事件”在文本中的分量,以及其他表现手段(尤其是议论)在叙事中的应用。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粗浅的问题,但事件在文本或叙事中所占的比例,显然会影响整个文本的结构,也会影响到文本的意义。而且,通过细致的文本形式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比例并非自然或偶然形成的,汉语叙事文本中缺少记事的成分,实际上是因为汉语对于事实有一套十分有效的过滤机制,而在过滤掉大量的事实之后,文本的意义就更需要借助于想象、暗示、议论等手段来实现。   一、叙事文本的“非典型性”   如果按照叙事、抒情、议论三分法来对《古文观止》中的文本进行分类,我们将很难找到剥离了抒情和议论的典型的叙事文本。但如果把一些并不“典型”的叙事文本算进去,则叙事文本所占比例大约可以达到三分之一,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先秦。其中,《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谷梁传》(2篇)、《国策》(14篇)是公认的历史著作,《礼记·檀弓》(6篇)也被看作是史实的记载。所选《史记》14篇中仅有4篇是完整的叙事文本,即《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滑稽列传》。除了这些历史性质的文本之外,仅有少量游记、传记和杂记之类的文本具有较多的叙事成分,如《桃花源记》(陶渊明)、《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柳宗元)、《袁州州学记》(李觏)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历史著作和纪实性质的散文是叙事文本的主体,所以,《古文观止》所选文本基本上是能够代表各类叙事文本(包括小说)的。而且,为了简便起见,我们还可以将《古文观止》所选汉语叙事文本中的语段看作汉语叙事的基本构件,它既可以组合成短篇叙事文,也有可能组合成长篇叙事文。事实上,在汉语中,许多不同的文体都是由结构相似的语段组成的,文体的分类并不总是意味着语段结构或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而是更多地受制于文学惯例等外在的力量。因此,我们只要弄清这些语段的基本结构和组合原则,大体上就可以理解汉语叙事文的一般建构原则了。   在各类叙事文本中,历史和小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两种类型。一般说来,历史是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小说则是一连串的虚构。历史与小说之间的紧张,一直是困扰西方思想的一大难题,但在汉语思想中似乎并不存在,历史叙事和小说叙事在汉语中的区别也并不明显,有时甚至彼此混同(比如各种野史和历史演义)。司马迁《史记》被誉为“实录”却大量采纳民间传说,大量采用文学手法,尤其是关于人物和事件之细节的描写,那些不可能为人所知的内幕却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左传》、《国语》、《礼记》、《战国策》中的叙述也加入了大量的想象,比如关于骊姬害申生的故事,《左传》、《国语》都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但却彼此不一致,显然存在着想象和杜撰的成分。   显然,尽管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汉语思想并未在二者如何划界这一问题上进行持久的努力。无论是真(true)假(false)之分,还是真实(real)与虚构(imaginary)之间的区分,在汉语思想中都不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即使是汉语历史文本,也并没有将记录事件当作首要目的。传说中的孔子删春秋,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比于春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资治通鉴》,都将历史叙事看作是服务于某种目的的材料,而对历史的本来面目则往往并不在意。那些常见的人物传记,则经常使用小说笔法,文中的事件让人难以分清到底是虚构的情节还是真实的事迹。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似乎是一篇传记,但作者对于传主的基本资料竟然毫无兴趣,关于传主的身份,文中仅有简略而模糊的交待,而“传主”郭橐驼的全部表现,就是在讲了一番种树的道理之后,又欣然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且不说一个种树的农民能否讲出这一番大道理,单是这文绉绉的措辞,就与传主的身份完全不符。同样,柳宗元的另一篇散文《梓人传》也未提供多少有关“传主”的信息,梓人的出场如同小说中的传奇人物,背景模糊而又举止怪异。而且,这个人物的活动仅仅延续了一个段落之后(实际上重复了第一段的信息),就从文本中消失了。接下来两倍于此的篇幅,都成了作者的借题发挥,与传主几乎毫无关系。而且,文本的后半部分也不再有叙事的成分,叙事已经完全被议论所取代。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也是如此,关于传主事迹的介绍仅占六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传主的两大段议论,结尾是作者的一番总结和引申。从这些形制短小的“名篇”可以看出,韩愈、柳宗元的叙事散文,与其说是在“叙事”,不如说是在“作文”,它并不关心

文档评论(0)

eorihgvj5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