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资料.docVIP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 ——2010年10月“国培计划”重庆小语骨干教师培训班专题讲义 重庆教育学院教授 赵心宪 (2010年10月14日上午,第一教学楼1307教室) 一、问题的提出:中语教材的“鲁迅大撤退”与小语教材的“课文改编”风波 (一)2010年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新浪微博发帖,称新学期中语教材“被踢出去”的课文(包括鲁迅作品)是“鲁迅大撤退”,引起网民关注。 2010年9月7日,北京中国新闻网介绍2010年各地语文教材的新变化,特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两年来稳定发行的情况,并请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组负责人余立新接受记者专访。他说:新课程改革实行后,学生高二上半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就开始上选修课了,选修教材及配套的读本中有许多未被教材收录的课文。“读本收录的作品自由度比较大,各种声音、各种风格的文章都有”。学生进行更多教材之外的阅读是提升语文水平、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现在的阅读应试性太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据统计,读本更换的具体课文篇目如下: 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奂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 新增:蒙田《热爱生命》、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老人与海》、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咏怀古迹》、柳永《望海湖》、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这则简短的新闻迅速在网上流传。9月8日随着大洋网引《广州日报》记者李颖、武威有关9月6日以来的上述信息的再报道,引发持续三周的报刊、网络关于中学语文教材新版“鲁迅大撤退”的全国大讨论。 认可者有之,“小资文学代替革命文学,就是这么回事!”;忧虑者有之,“一个没有鲁迅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中国?”认同者力挺江苏版上述课文处理的方案,把以前语文课的问题统统算在鲁迅一个人账上,宣泄个人情绪的同时,也当仁不让地阐述自己的语文观: “其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选鲁迅太多了,他的文章至于那么好吗?也无非是某种需要,阿Q是什么呢?可说是穷人的代表,但是也无非是一个无赖而已。《雷雨》有点乱伦了,另外,中学时不是记得好多同学学会了鲁迅的文风,极尽挖苦之语言,文章可谓刁钻古怪,言辞刻薄。其实鲁迅的文风说不上好,是另一种庸俗,只不过骂人骂的更高级而已。全国的孩子有必要欣赏更多人的文章,支持变革。另外,好多文章也失去了意义,比如,那个《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再者,语文不是政治,不能肩负政治使命,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学会读写如此而已。” 也有似是而非的细致思考、冷静分析者: “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写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上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而有的网友表述自己的观点似乎要深刻一些: “今天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也很久不读书了。但每每能够写些文章,考虑些问题,都离不开鲁迅的指导,我一直认为,鲁迅亦是我的恩师,以古人为师,不亦乐乎! 中国人弃文学而重新闻,是社会浮躁之表现也。读文学以拓智,读新闻仅知道而已。如大量歌功颂德则为愚民也。中国教育界弃精华而择时事,是没文化的 表现,是知识的败家子,是近功利而远情操也!” 9月9日《羊城晚报》对几天以来全国规模的“过热”讨论,有一个较深入的总结,以《“语文回归”比“鲁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为题,提出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三个“回归”:“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认为过去多年出现种种有关鲁迅的思潮,历神话鲁迅——去鲁迅化——俗化鲁迅几个阶段,然而学生仍然流传“三怕”的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总之,当今的语文课是被异化了。语文应该“回归”,如同钱理群《对话语文》中说的四个“直面”:“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语文不仅要适当地进行“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更要“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该文最后说:“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优秀作家不计其数,优秀作品汗牛充栋,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文需要鲁迅,需要鲁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文也不是离不开鲁迅,离不开鲁迅作品。也就是说,鲁迅及鲁迅的作品并不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而语文能否回归学生、回归作家、回归语文,则是语文教育成败的关键。” 2010年9月9日,新华网转发《今日早报》文章《经典不会因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