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计量篇
第二章 计量
第一节 计量概论及度量衡制变革
计量学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测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领域,是一门技术基础科学。计量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量已由过去的度量衡发展到现在的长度、力学、电磁、光学、声学、时间频率、无线电、电离辐射、化学等十大类和百余种计量项目,统称为计量学。
计量,过去在我国称为度量衡,其原始含义是关于长度,容积和重量的测量,主要器具为尺、斗、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不断发展,计量的概念和内容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计量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计量手段。世间的任何事物,都通过一定的“量”来体现的;只有通过计量才能得出具体的量值。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逐渐提高,而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先是农业和畜牧业分开,即所谓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继之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开,即第二次分工。社会分工“周公朝诸侯,颁度量”。《周礼》记载:“内宰制定度量衡制度,清令,大行人负责各诸侯国的数器和度量衡器的划一,合方氏主管全国道路以及数器与度量的统一”。度量衡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自成体系,比较混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将诏书制成诏钉在度量衡器上,严令统一度量衡。西汉以后历代王朝技工带来了经常性的产品交换和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和交换的产生,度量衡开始出现。古代《大载礼记·五帝篇》记载:皇帝设“五量”。《世本·帝系》记载: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尚书·舜典》记载: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史记·夏本记》记载:禹以“身为度,称一出”。这些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萌芽状态。
西周时期,周成王六年(公元1019年),本沿用秦制度量衡,唐、宋、元、明、清基本是承袭前制。
计量单位制
1.度器单位
上古时代,度器单位制有二:一是尺制,尺制又分通用单位与非通用单位。二是制。尺咫制(通用单位):寸,10分之尺;8寸;尺,10寸;丈,10尺;寻,8尺;常16尺。尺咫制(非通用单位);幅,2尺7寸;量,5尺;20尺;两,40尺;匹,40尺;足,80尺。仞制(实用单位):仞约4尺;常,4仞,约16尺;索,20仞,约80尺。
秦汉时期,度制单位逐步健全,旦从度制导出了量制,此后历代沿用。汉代度制:分、寸、尺、丈、引,均为十进制。
唐、宋、元、明历代基本沿用前制。清代进一步完善了度制单位为:毫、厘、分、寸、尺、丈,均为十进制。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3年)农工尚部支部会奏划一度量衡制度及推广章程,法定度制仍以营造尺为度之标准,并向法国订制铂铱原器,镍钢制原器,归农工商部恒久保存,以贻信守。
清末明初,度量衡制混乱,全国各地量值不一 。民国初期,北京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一月公布《权度法》以万国权度公会制定铂铱公尺为度之单位。民国十八年(1929)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法定中华民国度量衡以万国权度公会制定铂铱公尺原器为标准,度制单位设为公分、公尺、公里。并暂设辅制称“市用制”,设市寸、市尺、市里。
2.量器单位
上古容器单位有斗,豆二制。斗制:升、斗、斛,皆十进制。豆制升、斗、区、釜、谀、钟、秉、稷、非十进制。
汉代设五量:合、升、斗、斛并沿用谀。汉至唐代容量单位:抄、撮、勺、合、升、斗、斛、谀、秉。
清代容量单位:抄、撮、勺、合、升、斗、斛、石。
清末容量单位以漕斛为量之标准,漕斛一升合1035毫升。
民国时期法定容量单位:抄、撮、勺、合、升、斗、石、秉。
3.衡器单位
通称重量的衡器,上古时期权衡单位有铢、两、斤、钧、石产生最早。
《淮南子》对重量单位作了详细的记述:“十二栗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十二铢为一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周朝以前的重量关系及进位关系:栗、圭。十二栗为一分,十二栗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一两半为捷为举,十六两为斤,十斤为衡十五斤为秤,二秤为钧,四钧为石,四石为鼓,二百斤为引。
汉代重量单位五量:铢、两、斤、钧、石、非十进制。
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制。
宋至明代重量单位:丝、毫、厘、分、钱、两、斤、秤、钧、石,非十进制。
清代重量单位:丝、毫、厘、分、钱、两、斤,非十进制。清末以库平两为板衡之标准,库平两一两合37.301克,一斤合596.8克。
民国时期,颁度量衡法,采用万国公制,分市制与公制。市制单位:丝、毫、厘、分、钱、两、斤、担,非十进制单位。公制单位:江南以下用市制,斤、衡、担、吨,均十进制。
1949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确定公制即公尺、公斤、公升为基本计量单位制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