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总复习 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VIP

2011高考语总复习 特级教师指导复习文言文(必修1--必修5)全部学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从高考来看,对思想内容的考查就是对诗歌的情感考查,至于观点态度,时有考查,但不是太多。诗歌总是要表达一定情感的,所以古诗鉴赏总是难以避免考查情感,因此,此考点是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念离愁与寂寞孤独型。 此类情感最为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并且通信不便,难以沟通与交流。所以诗词中的思念离愁与寂寞孤独是一个普遍的话题。 2.愤世嫉俗与怀才不遇型。 对统治者不满,抱怨无人赏识,个人事业与理想无法实现。南宋的辛弃疾写的不少词都是这一类。 5.自得其乐与惜春悲秋型。 一些古代诗人不去关注社会与国家,而只是把情感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当然他们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在官场打击或备受挫折后的无奈选择。寄情山水、登高览胜、归隐田园、惜春伤秋等等。 2009年全国大多数高考试题都专门设题考查。常见设问方式有: 1.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3.这两首诗中的情感有何不同? 4.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怎样作答诗歌或其中的某一句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春 日 □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抓字眼。如“韶光匆匆”“落花风”可暗示出惜春之情。“无赋招魂”“且排”都暗示了诗人的忧虑。②明写法。律诗的上下四句之间,以及词的上下阕之间,一般都是上为铺垫,下为真正的中心所在。 问题 上段一般是写眼前之景,下段写心中之情。所以下阕往往是针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所抒发的情感。③看注解。本题中的注解①就明显暗示出本诗是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答案】 “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命题中会问到诗歌或者其所描述的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如何作答这类题 摸鱼儿① □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①这首词作于淳熙六年(1162)。当时词人调到离抗金前线更远的湖南路任转运副使,一腔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能尽情施展,于是写下此词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感慨。②汉武帝时陈皇后因遭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   词的上片,以“春去”作为线索。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还是抓字眼和关键句,上阕的“匆匆春又归去”就显示了作者的惜春之情,下面的句子就接着就出现了“惜”字。下面的“尽日惹飞絮”就显示了作者的“怨”,前面也直接出现了“怨”字。 问题 【答案】 情感变化:由惜春到怨春。“惜春长怕花开早”等句揭示作者害怕春去花落,甚至害怕春天花开的太早的心情,因为开的早凋谢的也早;“怨春不语”等句,借助于屋檐下勤勤恳恳的蜘蛛沾惹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来留住春天,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鹧鸪词 □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怎样比较两首诗词中的不同情感 鹧鸪词 □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解析】 主要是研究情感因何而起,第一首的“郎从何处归”是情感的愁绪所在。第二首引发点较多,既有屈原的,也有自身的独行的寂寞之愁的。因此找到愁绪的引发点是问题的关键。 【答案】 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

文档评论(0)

yi593p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