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文课件.ppt
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6分)(?) 【答案】 (1)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2)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第14讲 │ 真题体验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然后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二、[2011·浙中五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12分)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节选) 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欲”与“道”之间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学探讨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早在春秋末期已经有“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即耳目之欲,视觉和听觉上的欲应该节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慆”(放纵),不能“淫”(过度沉浸于其中)。“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听乐是为了“德”的提高,并不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儒家在“道”与“欲”的关系上提出了“以道制欲”(荀子)、“道欲”(周敦颐)等主张;道家也赞美抬高“淡兮其无味”“听之不足闻”的“道”,主张少私寡欲,否定有声之乐,认为“大音希声”。各家主张的“道”有所不同,但都在以各自的“道”制“欲”,耳目之欲望应限制。 第14讲 │ 真题体验 从于一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规范。其次,音乐艺术要超越感官的“美”,使得音乐艺术具有超越性的功能,与“道”等观念紧密联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再者古代乐论大多从音乐的外部关系入手,强调音乐与政治伦理的联系,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中国音乐追求的境界是“天人合一”,其立足点在于人们对音乐本体与大宇宙之间关系的认识。由吕不韦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仲夏季》就认为“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形体有虚,莫不有声”,由此而来的音乐就是顺承“天地之合,阴阳之调”的产物。追求此种境界的音乐就会对主题产生积极的作用,就可以“和六律以聪耳”;那些音色音质过于尖锐高亢以及过于沉郁低迷的音乐,就不符合音乐是天地之合的要求,不但在听觉上使人不舒爽,而且还会使人限于一种狭隘的境地,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和”,是符合天地万物之道的。 第14讲 │ 真题体验 中国古代音乐的思想体系和对音乐哲学美学的思考渊源甚早,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提出了众多理论范畴和命题。战国之际出现了各家学术流派竞相争鸣的局面,音乐思想丰富而深刻。汉代前期出现了重要的音乐理论体系著作《乐记》,公元三世纪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些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远远超过了西方。此后,中国音乐思想和哲学美学发展即在此基础上形成,呈守成之趋势,以阐释和整理前说为特色,局部愈加精密,但少了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总体来看,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 (摘自敏杰著《琴》) 第14讲 │ 真题体验 4.下列对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欲”与“道”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欲”和“道”是统一的,有着一致的要求,视觉与听觉应该有节制。B.“道”和“欲”应该是以“欲”为先,听乐是为了“修养身心,颐养性情”。C.各流派对“道”的主张有所不相同,对以“道”制“欲”的限制也各不相同。D.承认“道”对“欲”的超越性功能,突出“道”对“欲”的强化作用。 【解析】 C 第一段最后一句话。A项,“视觉与听觉应该有节制”错,原文是说“耳目之欲,视觉和听觉上的欲应该节制在一定范围之内”。B项,“以‘欲’为先”不对,应该是“以‘道’制‘欲’”。D项,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第14讲 │ 真题体验 5.下列不能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的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早于西方提出了众多关于音乐思想体系和音乐哲学美学的理论及思考命题。B.我国古代出现的各家流派竞相争鸣的局面,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深刻了音乐思想。C.我国古代音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呈守成之趋势,以阐释和整理前说为特色。D.我国古代出现的音乐理论著作,使我国的音乐理论体系的创立在年代上远远早于西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