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R四辊水平初轧机轧制力能参数介绍及其主电机容量的选择
一、R四辊水平初轧机主要参数介绍:
用途: 与E立辊轧机一起经~7道次轧制。型式: 四辊可逆。
轧制压力: 000 KN
轧制力矩: 2×0KNm(1.5倍过载)
轧制速度: 0~~6.5 m/s
最大压下量: 50 mm
工作辊尺寸: Ф120/Ф1150×2250 mm
支承辊尺寸: Ф160/Ф1500×2230 mm
主传动电机: AC00 Kw 50/100 r/min 2台中间坯规格: 厚度35~60 mm,代表规格为40mm。
宽度00~2130 mm,代表宽度为2000mm
长度: 代表长度:11000mm。
连铸坯出炉温度:1150~1250℃
钢种:
轧件各标注参数说明
h0、h1---轧制前后轧件的高度;
hm ---轧制前后轧件的平均高度,hm= (h0+h1)/2
Δh ---压下量(绝对压下量),Δh=h0-h1
L0、l1 ---轧制前后轧件的长度;
咬入角α:
cosα=1-Δh/2R
接触弧水平投影长度L:
L2=R2-(R-Δh/2)2
绝对压下量:
Δh=h0-h1
相对压下量(变形程度):
ε=Δh/ h0
平均变形程度:
εm=2/3*ε
真实变形程度:真实变形是指轧件原始高度h0经过无穷多个中间数值逐渐变到h1,这无穷多个中间数值的总和即反映了真实变形程度。即
r=ln h0/ h1
真实平均变形程度:
rm=ln(1/(1-εm)
按赛迪提供的初步设计文件资料中查得:当轧制20钢时其所需的最大轧制功率在第四道次,当轧制X70钢时其所需的最大轧制功率在第五道次。轧辊直径按最在轧辊直径(1250mm)计算。则各变形区的参数计算如下:
钢种 轧制功率最大道次 轧制前高度h0 轧制后高度h1 轧制前长度l0 轧制后长度l1 咬入角
α 压下量
Δh 相对压下量ε 真实变形程度rm 接触弧水平投影长度L 20 4 86 58 26.74 39.64 12.15° 28 32.56% 24.5% 186 X70 5 88 67 26.12 34.32 10.52° 21 23.86% 17.3% 161
轧制时的前滑和后滑:在一般的轧制条件下,轧辊的圆周速度和轧件的线速度是不相等的,轧件出口速度比轧辊圆周速度大,因此,轧件与轧辊在出口处产生相对滑动,称之为前滑。轧件入口速度比轧辊圆周速度低,轧件与轧辊在入口处也产生相对滑动,称之为后滑。
中性角γ的说明:由于存在前滑和后滑,则在变形区中必然存在一点,这一点上轧件的线速度和轧辊的圆周速度相等,该点称为中性点,过此点的断面称为中性面,中性点到轧辊中心的连线与两辊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称中性角γ。其所对应的高度为中性面处的轧件高度hr
变形速度u:是指单位时间内的相对变形量,即相对变形对时间的导数。
u=dε/dt
变形速度一般采用平均变形速度εm来表示:
um=1/l∫0luxdu=v1*Δh/(l*h0)
v1---轧件出口速度。在这里,为方便计算轧件的平均变形速度,忽略轧件前滑的影响,可用轧辊圆周速度近似代替轧件的出口速度。在第四道次,轧辊的稳定圆周速度为4m/s,则:
钢种 轧制道次 轧辊稳定圆周速度m/s 轧件变形速度约s-1 20 4 4 7 X70 5 4 6
三、传动工作辊四辊水平初轧机轧辊稳定性分析:
四辊初轧机工作辊稳定性分析简图:
由于四辊轧机工作辊与轴承间以及工作辊轴承座和支承辊轴承座与Π框架间存在间隙,在轧制过程中如无固定的侧向约束力,工作辊将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不能保持固定的工作位置)。工作辊的这种自由状态会造成轧件厚度不均,轧辊轴承遭受冲击,工作辊和支承辊之间正常摩擦关系被破坏,轧辊磨损加剧等到不良后果。因此,保持工作辊对支承辊的稳定位置,对提高轧制精度和改善轧辊部件的工作条件十分重要。
保持工作辊稳定的方法是使工作辊中心相对支承辊中心连线有一个偏移距e。偏移距的大小应使工作辊轴承反力F在轧制过程中其作用力的方向不变。
只有当选择合适的偏移距e大于e0时,才能保证工作辊的稳定性。因R四辊初轧机为可逆轧制,工作辊向入口或出口端偏移,其效果是相同的。为增加工作辊的稳定性,通常是向出口端偏移一个数值e(e0),经计算,临界偏移距e0为2-5mm,一般取e较e0在3-5mm即可,即e=5-10mm,e值不宜选择过大,否则,支承辊对工作辊会产生较大的水平力,这对轧机的整体性稳定是不利的。经核对,一重大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