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5执业西药师药二汤老师讲义抗生素部分打印版教程分析.doc

2015执业西药师药二汤老师讲义抗生素部分打印版教程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单元 抗菌药物 千头万绪的药(二),从抗生素开始!TANG (一)青霉素类(二)头孢菌素类(三)其他β-内酰胺类 (四)氨基糖苷类 (五)大环内酯类 (六)四环素类 (七)林可霉素类 (八)多肽类 (九)酰胺醇类 (十)氟喹诺酮类 (十一)硝基呋喃类 (十二)硝基咪唑类 (十三)磺胺类及甲氧苄啶 (十四)其他 (十五)抗结核分枝杆菌药 (十六)抗真菌药 第十单元 抗菌药物 第一节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大纲】 (一)青霉素类 1.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 (1)分类和作用特点 (2)典型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3)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2.用药监护 监护要点 3.常用药品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适应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和常用的剂型、规格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作用机制——干扰敏感细菌细胞 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细胞 壁缺损,菌体肿胀、变形,死亡。 我们会反复用到的一张图 TANG 作用靶位:细菌 细胞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PBPs 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酶。青霉素类作为 PBPs 底物的结构类似物,竞争性地与酶活性位点结合,从而抑制 PBPs,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杀灭细菌。 青霉素类药物对处于繁殖期细菌作用强, 而对已合成细胞壁、 处于静止期者作用弱——属于 繁殖期杀菌剂。 主要用于:G G+ + 、G- - 球菌及 某些 G- - 杆菌感染。 注意:多数 G- - 杆菌无效! 有效的是——【前后联系 TANG】氨基糖苷类。 (二)典型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 居首位,与剂量无关。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药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哮喘发作等。 2.吉海反应(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时,致症状(寒战、咽痛、心率加快)加剧——病原体死亡所致。 3.其他 ①大剂量应用——脑脊液药物浓度过高—— 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 ②大量应用青霉素类 钠盐——高钠血症——心力衰竭。 ③大量应用青霉素类 钾盐——高钾血症、钾中毒反应。 ④长期、大剂量用药——菌群失调,出现二重感染(由念珠菌或耐药菌引起)。 ⑤肌内注射区——周围神经炎。 (三)禁忌证 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试阳性者。 (四)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氨基糖苷类混合后,两者抗菌活性明显减弱——两药 不能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 2.可增强 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3.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类——减少青霉素类的肾小管分泌而延长其血浆半衰期。 二、用药监护 (―)用药前必须询问过敏史并作皮试 选用250-500U/ml的青霉素溶液皮内注射0.05~0.1ml做所有青霉素类药的皮肤敏感试验。 【关于皮试——强调几个注意点】 (1) 无论何种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都须做。 (2)20min 后,观察皮试结果,阳性反应者禁用。 必须使用者经脱敏后应用,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3)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即给患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糖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二)根据 PK/PD 参数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属于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抗菌活性与细菌接触药物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而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维持即可与血浆峰浓度关系较小——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维持即可【TANG】; 血浆药物浓度低于 MIC(最小抑菌浓度)时,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 MIC 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因此首要地是延长高于 MIC 的持续维持时间。当 T>MIC%达到 40%以上T>MIC%达到 40%以上时,可显示满意的杀菌效果。几乎 无抗生素后效应和首剂现象。 血浆半衰期较短——仅约 30min,药物经 7 个半衰期就将消失殆尽,青霉素的有效血浆浓度可维持 5h——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每日 分次给药, 每隔 6h 给药 1 次。 (三)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滴速 青霉素类与酸性较强(pH3.5~5.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或作为溶剂,可失去效价并易致过敏性反应。失去效价并易致过敏性反应。 (1)溶剂应选择 0.9%氯化钠注射液(pH5.0~7.5)。 (2)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应新鲜配制。 (3)小容积、短时间——单剂量容积为 50~200ml,不宜超过 200ml;静脉滴注时间不宜超过 1h不宜超过 1h——既可在短时间形成高血浆浓度,又可减少因滴注时间过长药物裂环分解而致敏。 (4)青霉素 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滴注及静脉注射。 (四)监护特殊反应 (1)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 青霉素脑病——腱反射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