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第6章城市环境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节内容 应激 亲近行为 亲社会行为 熟悉的陌生人 犯罪行为 无家可归 一、应激 对于自然应激源来说,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反应。 对于社会应激源来说,结果则根据特定的应激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共社会应激源(如贫民窟)更多的是由新搬到城市的人承受。然而,一些新到乡村的人也抱怨乡下的环境缺少文化的多样性。 两组人在个人社会应激源(使其感到压力和紧张的个人关系)方面并无太大差异。 公路暴行:是一种不常发生的企图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已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即攻击性驾驶,包括: 超速驾驶、阻挡其他车辆的道路、骂人、高声鸣笛、无视他人对公路的使用权等。 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而非本性,例如,攻击性的马路标识等。 解决方案:使驾驶者更容易被人认出;对驾驶者更为礼貌的提醒;路两旁设计一些更具吸引力的自然景观 二、亲近行为 二、亲近行为 城市生活中的亲近行为越来越少。 研究发现,在费城的市中心、郊区以及宾夕法尼亚的乡下小镇,路上的行人与陌生人有眼神接触的比率是15%、45%和80%。 米尔格拉姆报道说,当大学生走近陌生人并友好的伸出双手想要握手时,仅有38.5%的城市居民给予了同样的回应,而在小城镇却有66% 。 这意味着城市居民更倾向于避免与陌生人接触 然而这种行为不会延伸到朋友和熟人那儿。 通过分别询问小城镇以及大城市居民与朋友、熟人之间前一天的通话内容。发现二者具有同样的亲密感。 三、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 超负荷理论认为,城市生活中过多的刺激会导致我们忽略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输入,例如一个很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当一个迷路的孩子在向人们求助的时候,他在小城镇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得到帮助。 在对美国不同地区的36个城市的一项大型的调查中,莱文等比较了人群总数和人口密度与6种助人行为的关系,发现影响人们助人行为最强也是最一致的决定因素是人口密度。 为什么都市人较少帮助他人 ? 超负荷理论。 菲希尔认为,城市里个人外表以及他人行为特征的多样性会使人感到不安全。 沃斯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话,他就容易养成一种不具备亲社会行为特征的 “城市性格” 。 超员理论。 责任分散:当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围绕着许多人的时候,他们要去帮助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减弱,这也就影响到了提供援助的可能性大小。 斯蒂博雷的研究表明,城市里较少帮助人的现象应该归咎于城市的整体环境,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个观点与沃斯的“城市性格特征”理论相左,但是却为其他几个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也有人认为,助人为乐关键性的决定因素也许是刺激水平。只要城市环境的输入水平维持在较高的范围内时,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背景环境就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援助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是此地区的人口密度而不是整个城市规模的大小。 四、熟悉的陌生人 四、熟悉的陌生人 许多城市居民在他们的生活都会有一些可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的特殊人群。 何谓熟悉的陌生人呢? 一个我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不断遇到,但从未与之接触过的人。 米尔格拉姆发现,搭车去纽约的上班族平均每人在车站拥有4个熟悉的陌生人。89.5%的远途往返上班者至少都拥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人们常常会想起“熟悉的陌生人”,并且会试图去猜测他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相对于普通的陌生人来说,城市居民更乐于帮助熟悉的陌生。 米尔格拉姆还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熟悉的陌生人确实会有相互接触,但几乎都不是在他们通常相遇的地方发生。人们离他们相遇的地方越远(一个陌生的国度),就越容易有实际的接触。 五、犯罪行为猖獗 五、犯罪行为猖獗 在大城市里平均每个人的暴力犯罪行为的概率几乎是乡村地区的6倍。 津巴多通过一件趣闻向我们描述了许多城市以及城市周围所发生的犯罪行为的猛烈程度。 “你可以拿走这些轮胎,我想要的只是这电池”。 1. 犯罪行为猖獗的原因 超负荷理论、应激理论、行为约束理论或是超员理论来进行解释 去个性化:当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就不会把法律放在眼里。可能性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太可能会被别人认出来从而能够逃脱惩罚,因此犯罪发生率也就更高。 城市里比较多的反社会行为例子,亲社会楷模较少等 在城市里潜在受害人群、可以被偷的东西、赃物的分流渠道多 2.对犯罪行为的恐惧 对犯罪的恐惧和担心程度的上升要比实际犯罪率的上升快得多。事实上,对犯罪的恐惧程度与他们真正会遭遇犯罪行为侵害的可能性之间并没有实际的联系。 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粗野化”等迹象(如,对犯罪、故意破坏公物行为、顺手涂鸦和乱扔垃圾等行为的报道)导致对自己有可能会成为受害者的恐惧和担心也会产生。 领地控制权的丧失感和对犯罪的恐惧感之间也有联系。 人们有时为了摆脱对犯罪行为的恐惧感,寄希望于虚幻的超能力。 3.

文档评论(0)

琼瑶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