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主讲:韦其泰 高级农艺师 蚕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蚕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不论传染性蚕病与非传染性蚕病都应如此。 “综合防治”是指在养蚕、制种的前后和全过程中,根据蚕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区蚕病发生的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既全面、又有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蚕病防治现状 2005年6月环江大才乡同进村内岩屯大规模发生的脓病 蚕沙乱倒乱放 广西桑枝乱堆乱放 桑枝烂茧乱堆乱放 象州使用过蚕网蚕具乱放 2005年10月宜州发生大面积的桑螟危害 2005年10月环江发生大面积桑里白粉病危害 一.蚕病防治现状 1.环境污染对养蚕生产的威胁日趋严重? 2.家蚕微粒子病依然是蚕种制造的威胁! 3.血液型脓病流行较为广泛。 4.蚕病防治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 2005年7月宜州石别镇土桥村土桥屯大规模发生血液型脓病 中肠型脓病 夏秋蚕期发生较多,经口侵入中肠。 病蚕发育缓慢,体躯瘦小,呆滞,体色略带乳白,常排出带乳白色的软粪,而后陆续死亡。从感染到发病约 6~10日。 第三造占蚕发病总数的46-64%蚕病为CPV病; 中肠型脓病 农村俗称“通头”、“通身”或“白口仔”的病蚕中,质型多角体病约占75%,其余25%为软化病及其他并发症(CPV+FVDNV)等。 病蚕的三个发病时期:病变由“通头”而“通身”(开始中肠前部无桑叶片,胸部透明,而后整个中肠很少叶片,全身透明),由“通身”而“白口”(皮肤灰白无光泽,体躯稍萎缩)。 群体表现为发育缓慢,大小不齐,甚至龄期有差异,食桑与行动不活泼,体色灰暗等。 三.认识发病规律 ,提出防治措施 传染来源→传染途径→蚕体质→环境 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其他 1.Bt农药中毒 Bt悬浮剂+杀虫双农药,对人畜为中等毒性,蚕中毒后,肠道内引起“胃溃疡”和“败血症”,很快就出现拒食、麻痹、虫体瘫痪,最后死亡。 满 贯(3.6%虫酰·苏可湿性粉剂) :满贯是由科诺公司生物杀虫剂Bt与美国陶氏益农的新型仿生杀虫剂虫酰肼(tebufenozide)复配而成。蚕取食后,不该蜕皮时产生蜕皮,由于不能完全蜕皮,加上Bt的胃毒夹击,最终导致饥饿、脱水、畸形蜕皮、肠穿孔而死亡。 2.细菌性败血病 常见的有灵菌败血病、青头败血病和黑胸败血病等 。 幼虫发病初期呆滞,胸胀腹缩,排软粪或念珠状粪,最后痉挛侧倒而死; 病蛹死后腐烂变黑,流臭液; 病蛾鳞毛污浊,活动呆滞,腹部膨大,翅不振展,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 病程较快,在25~28℃温度下一般为12~24小时。 败血病的防治 1、消灭病原,减少传染机会 加强蚕体蚕座,防止病原细菌接触蚕、蛹、蛾的机会。 用水要注意清洁,湿叶贮藏或堆桑过久、过厚而造成细菌在叶面滋生。 及时病蚕、烂茧,防止污染种茧。 ?2、操作仔细,防止操作损伤。 推行蚕网除沙,适当稀饲,熟蚕不过多堆积在一起,适期采茧。 种茧要有计划地延迟削茧和雌雄鉴别的时间,是避免和减轻败血病危害的有效措施。 蚕蛾保护要保持较低温度和黑暗,注意空气流通,蛾箱的蛾数不宜过多,更不要混入异性蚕蛾,以减少雄蛾受伤的机会。 败血病的防治 ?3、添食抗菌素 红霉素胶囊(蚕用):喷桑叶使用:一次量,本品1粒加500 ml冷开水, 搅拌溶解喷洒于5 kg桑叶叶面,以桑叶正反面湿润为度,阴干后使用。四龄添食1~2次,五龄添食3~4次。严重发病时,第1天喂饲药叶24 h,第2、3天分别喂饲药叶6 h,基本上可制止蔓延。 四.传染性蚕病之家蚕真菌病 白僵病 黄僵病 绿僵病 曲霉病等 1..白僵病(白蚕病?) 白僵病(白蚕病来自?) 白僵病(白蚕病来自?) 收购白僵蚕 白僵菌病 白僵病 白僵菌 温度在24~28℃时发病较多。 病蚕体表出现油渍状病斑。临死时排软粪,蚕体伸展,头胸部突出。 死后营养菌丝穿出体壁,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使体壁密布白粉,成为再污染病源。 从感染到死亡约3~6日。 蚕区严禁使用生物农药 2.绿僵病 发育阶段和侵染过程与白僵菌相似。秋蚕期发病较多。 病蚕胸、腹部有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纹状病斑。尸体初呈白色,后密布绿色粉状孢子。 感染潜育期较长,一般约7~10日。 3.曲霉病 影响僵病的发生因素 与蚕的龄期长短有关; 与蚕皮肤结构有关,表皮瘤状突起越多越密,抵抗力越弱。 与发育阶段有关。蚁蚕、小蚕、各龄起蚕、熟蚕和初蛹,由于体皮较薄而粗糙、多皱,且缺少脂质,易为僵菌孢子附着和发芽管穿透,故感染率高,称作易感时期。 环境条件及蚕室的温湿度对僵病的发生与蔓延有直接关系。 僵病的防治应急措施 1)加强宣传,落实到每家每户; 2)整治养蚕环境,实现群防群治,统一消毒; 3)严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