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古代部分 第四章 古希腊的建筑.ppt

外国建筑史 古代部分 第四章 古希腊的建筑.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古代希腊的建筑 五、伊瑞克提翁 柱子收分的方法,ab 与cd为底与顶之直径,由 柱高分成三等分得三条水 平线,由c点作垂线交于 弧线与“3”,a3分成三等 分得1、2、3点,各作垂线 与水平线相交,连接其外 轮廓而得此凸肚状。 帕提农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它的比例匀称,风格刚劲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的重拙之感。它可能存在着一个重复使用的比数:4:9台基的宽比长,柱子的底径比柱中线距,正面水平檐口的高比正面的宽,大体都是4:9,从而使它的构图有条不紊。檐部比较薄(高3.29m,与柱高之比为1:3.17),柱间净空比较宽(正面的2.40m,约1.26个柱径),柱子比较修长(1:5.48),不象它以前的多立克柱式那么沉重,都易于同爱奥尼柱式协调。柱头外廓近于45度斜线,坚挺有力。它的处理十分精巧细致:为了使建筑物显得更庄重,除了加粗角柱(底径1.944m),缩小角开间(净空1.78m)外,所有柱子都略向后倾大约7cm, 综述: 同时它们又向各个立面的中央微有倾侧,愈靠外的倾侧愈多,角柱向对角线方向后倾大约10cm。(据推算,所有的柱子的延长线大约在三英里的上空汇交)柱子有卷杀而不很显著,柱高2/5处,外廓凸出于上下直径两端所连直线最多,也不过1.7cm左右,柱子因此既有弹性而又硬朗;整个台基是一个极细微的弧面;额枋和台基上沿都呈中央隆起的曲线,在短边隆起7cm,在长边llcm。墙垣都有收分,内壁垂直而外壁微向后倾。这些精致细微的处理使庙宇更加稳定,更加丰满有生气。 伊瑞克提翁是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它东面的柱廊的柱子高6.583m,底径0.692m,细长比为1:9.5。开间净空2.05个底径。柱头高度缩小为0.613个底径,涡卷坚实有力。角柱柱头在正面和侧面各有一对涡卷,转角上的涡卷斜向45度伸出,使正、侧面连续。 伊瑞克仙神庙 (公元前四年公元前四O五年) 古希腊 古代希腊的建筑-------------- (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海、地中海沿岸以至黑海沿岸的某些地方。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的历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为开端,繁 荣期为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 地理位置: 历史: 希腊本土文化的古代历史分为: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一公元前8世纪),为早期,无遗存。 2.古风时期(公元前8一公元前6世纪),形成期,出现端庄秀雅的爱奥尼柱式和雄健有力的多立克柱式,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3.古典时期(公元前5一公元前4世纪),繁荣兴盛时期。建筑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雅典卫城和帕台农神庙是最著名的实例。出现了华美富丽的科林斯柱式。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后期一公元前1世纪),为古希腊历史后期,希腊文化远播西亚和北非,与地方风格结合,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地中海地理位置图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但是古希腊建筑毕竟还处在“萌芽和坯胎时代,它们的类型还很少,形制简单,结构比较幼稚,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 第一节 圣地和庙宇的演进 一、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1、圣地建筑的形成:a、平民取得了胜利----建立了 共和制城。 b、氏族部落被地域部落取代。 c、民间的守护神崇拜代替了祖先崇拜。 2、建筑特点:追求同自然环境想协调,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色,而由庙宇统率全局,往往在圣地的道路上,第一眼就能看到庙宇的最佳角度,并同时呈现它的长度、高度和宽度。 二、庙宇形制的演进 一间圣堂,木构架和土坯建筑,为了保护墙面,常沿 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柱廊。 柱廊的作用:它使庙宇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 庙宇在建筑群中的位置的要求,它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的沉闷之感,它使庙宇同自然相互渗透,关系和谐,它的形象适合于民间自然神的宗教观念,适合圣地上的世俗的节庆活动。 公元前6世纪末,庙宇的惯例是圣堂内部设两排柱子,形成中央空间,设置神像,庙宇宽度逐渐增加,到公元前5世纪,最常见的围廊式庙宇是6*13柱,圣堂的长宽之比为2:1 第二节 柱子的演进 一、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 用陶瓷来保护木构架,从而将线脚引进了 建筑,同时也将彩绘引进了建筑。 石材先做柱子-----额枋----

文档评论(0)

rijind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